最近,“幸福感”成為百姓最關心的話題,“你幸福麼?”也成了百姓談論的熱門詞匯。近日,江西省宜春市政協委員採取隨機抽樣辦法,在全市10個縣(市、區)34個鄉鎮街道40個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的1400個調查樣本中開展了一次居民幸福感民意調查。
大多數居民認為“比較幸福”
調查問卷中,設置了居民滿意度的五個選項,“很幸福”、“比較幸福”、“一般幸福”、“不太幸福”和“非常不幸福”,分值分別為100分、80分、60分、30分和0分。受訪居民滿意度的綜合得分為75.6分。其中,認為生活很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居民分別佔16.2%和49.4%。認為生活一般幸福的居民佔30.9%。而認為生活不太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居民則分別佔3.1%和0.4%。
在居民幸福感的分項調查中,居民對人際關系最滿意,平均分值為88.3分﹔其次是婚姻家庭滿意度,分值為86.1分﹔政府執政能力滿意度分值為85.5分,列第三位﹔身體狀況滿意度列第四位,分值為83.7分﹔住房狀況滿意度列第五位,分值為82.9分。滿意度最低的是收入水平,分值僅為59.4分。
調查顯示:私營業主幸福感最高,無業人員排名最后
居民幸福感的地域差異。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相比,城鎮居民會因有朋友、興趣愛好、不錯的工作而感到幸福,農村居民則會因為兒女孝順、有出息而感到幸福。全市10個縣(市、區)中,宜豐居民幸福感領跑全市,分值為85.0分。其次是奉新居民幸福感分值為80.2分,袁州居民幸福感分值僅為69.5分,排在末尾。一位生活在宜豐的被調查者表示:“我給自己的幸福感打高分,是因為宜豐社會治安搞得好,就業好,綠化也好,自然就覺得幸福。”
居民幸福感的性別差異。女性居民的總體幸福感比男性居民低4.0分。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及身體條件影響,女性居民對家庭、孩子、醫療等問題的期望值比男性居民高。另一方面,女性居民在就業、收入、社會地位等方面又較男性居民劣勢。調查顯示,女性居民的收入滿意度較男性居民低7.8分,工作滿意度則低5.5分。
居民幸福感的職業差異。受訪居民中私營業主的幸福感最高,為82.2分。私營業主在收入、居住、精神文化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幸福感體驗尤其突出,人際關系滿意度分值為89.5分、居住滿意度分值為84.5分。公務員因工作穩定,幸福感排在第二位,分值為80.5分。務農人員因惠農政策好,幸福感位居第三,分值為78.9分。無業(或失業)人員的幸福感排名則靠后,幸福感分值隻有67.6分。
居民幸福感的收入差異。受訪居民中月收入在一萬元以內的,收入越多越幸福。但月收入超過一萬元時,幸福感卻會相應降低。月收入在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受訪居民幸福感最強,分值為83.4分,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受訪居民幸福感最差,僅為72.4分。
是什麼影響了居民幸福感
在調查問卷中,共設置了收入水平、食品安全、住房條件等20個備選因素供被訪者選擇。幸福的答案雖然千人千面,但影響幸福的理由卻相對集中。
收入水平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受訪者不會因收入越高就感覺越幸福,但卻會因收入達不到期望值而感覺不幸福。58.7%的受訪者選擇了收入水平這一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比其他指標值要高出許多。“滿意”或“非常滿意”目前收入的受訪人群僅佔27.6%,34.8%的受訪居民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希望收入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
食品安全、住房條件、子女教育、物價問題等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其中,38.0%的受訪者選擇了食品安全因素,29.4%的受訪者選擇了住房條件,25.7%的受訪者選擇了物價問題,選擇子女教育的受訪者為25.8%,醫療保險、社會治安也是受訪者選擇率較高的選項,分別為22.2%和22.1%。
如何讓居民更幸福
對居民幸福感的民意調查旨在將“幸福”這一主觀感覺以量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分析並找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著力點和重點。為此建議:
一、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建立科學的“工資增長機制”,把GDP增長指數、CPI指數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漲價指數等與全社會工資增長指數相挂鉤,大力增加工薪階層的工資收入﹔要加大對城鄉公共產品的投入,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適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線標准和離退休養老金﹔要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大幅增加城鄉居民現金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夯實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基礎。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應全面推進社會保險依法擴面工作,擴大工傷、失業、生育保險覆蓋面,力爭五大保險覆蓋面在95%以上,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體系﹔社會保障要不斷提高公共福利水平,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慈善事業,讓更多困難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全面啟動殘疾人、困難群體等關愛工程﹔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別是廉租房建設,使廉租住房受益對象從過去低保家庭擴大到低收入家庭。
三、加強政府的監管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食品安全信息通報、聯合執法、隱患排查、事故處置等協調聯動機制,有效整合各類資源,提高監管效能,讓居民“食無憂”﹔搞好價格信息服務,規范各環節經營行為,嚴肅查處各種亂收費行為和哄抬價格行為,消除居民對漲價的擔心和恐慌心理。
四、建設生態宜居環境。要構建生態宜居城市,大力推進鄉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成一批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管理規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生態村,進一步加大城市綠化,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做到城市建設和綠化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劉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