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受訪者認為公共服務和政府執法領域多發腐敗
去政府部門辦事要送紅包、請吃飯嗎?公職人員有沒有利用職權索取錢財?昨日,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公布的“公職人員廉潔狀況廣東城鎮居民評價”報告顯示:全省2032名受訪者中隻有25%對本地公職人員的廉潔狀況表示尚為滿意﹔42%的受訪者認可“政府人員辦事,不給好處就辦不成”的說法。在民調羅列的9種腐敗現象中,以權謀利、道德腐化、公款消費是受訪者認為當前公職人員存在的三大主要問題。在民眾看來,政情政務公開對於預防腐敗十分重要,尤以司法領域公開和政府決策過程公開為重。
斂財、腐化、公款奢侈消費三種現象被指最普遍
總體來看,民眾對公職人員的廉潔狀況評價一般,受訪者持“一般”態度的居多,為42%﹔而認為“滿意”或“比較滿意”的合計隻有25%,與持相反表態者比例相同。
調查顯示,不少受訪者認同“政府人員辦事,不給好處就辦不成”的說法,表示“贊成”者有42%﹔而有過辦事經歷的人更為認同,贊成者多達46%,其中24%的人還明確稱有“請吃飯、娛樂”、“給禮品、消費卡”、“給紅包”等經歷。
在民調指出的9種腐敗現象中,受訪者認為公職人員“經常有”及“偶爾有”的比例均在50%以上,尤為集中在“斂財”、“腐化”和“奢侈”三個方面。具體而言,認為公職人員經常有“公款奢侈消費”的人最多,達35%,即三人中就有一人﹔還有27%的人持“偶爾有”看法,兩者合計達62%。對公職人員“利用職權為親友經商謀利”、“利用職權索取錢財”、“官員道德腐化”,持“經常有”及“偶爾有”看法的人分別達到68%、66%、64%。
超65%受訪者認為四個行政執法領域腐敗現象較多
本次民調從普通民眾生活出發,圍繞政府行政執法、公共服務、政務工作、社會基本底線維護四方面,設計了涵蓋11個領域的指標,讓受訪者依據自身生活的觀察,就腐敗現象存在進行判斷和評價。
公共服務方面的“讀書入學”、“看病就醫”成為民眾認定的腐敗現象多發、易發地帶,認為兩者不同程度存在腐敗現象的人多達67%、66%,其中明確表示“經常有”的人基本佔1/3。
“治安執法”、“食品、藥品監管”、“噪音、廢氣、廢水等環保執法”和“城管執法”四個行政執法領域,受訪者認為經常或偶爾有腐敗現象的比例均在65%以上的較高水平,且明確表示“經常有”的人不少,均在25%以上。
此外,受訪者認為“政府行政辦事”、“政府工程招投標”、“政府採購”經常或偶爾存在腐敗現象的比例分別為57%、57%、52%﹔認為“法院判案”、“干部選拔任用”兩個領域存在腐敗現象的人也不少,分別達到67%、60%。
超六成人認為腐敗削弱政府公信力
對於“腐敗造成的最大危害”這個問題,選擇“加劇社會不公”是最大危害的人多達66%﹔“激發社會矛盾”居次,被選比例為62%﹔而51%的人則認為腐敗問題“加劇仇官情緒”。
其次,腐敗嚴重危害黨和政府的執政。64%的人認為腐敗會“削弱政府公信力”,認為“影響黨的執政地位”的比例也高達58%。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反腐倡廉的特效藥。對於民調列出的7類應公開、公示的項目,民眾認為“法院判案公開”最為重要,持肯定表態的受訪者達91%。受訪者稱:“司法權作為一種直接關涉社會正義和公民權益的公共權力,隻有公開才能杜絕黑箱操作,才能確保社會底線得到守衛。”
其次是“政府決策過程公開”,認為重要者多達90%。在民眾看來,決策公開是要從包括決策的產生、制定、執行、評估、監督等全過程的公開,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掘取公共利益為私人輸送的嫌疑。
第三是“公款出國、公款接待、公務用車費用公開”,認為重要者為87%。
本次調查抽樣范圍覆蓋全廣東省各地市和縣的城區,以及70%以上鎮區。
南方日報記者 劉靜
通訊員 鳴義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