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在今年一次大范圍公開遴選干部中,嘗試取消筆試,代之“業績潛能評估”,以防止“會考不能干”。
西安市此次公開遴選年輕處級干部,今年5月底啟動,9月底結束,從700多報名者中選拔出的50人,10月正式上任。這次公開遴選干部與以往競爭性選拔干部有所不同:報名后,確定遴選干部的數量和職位。
記者了解到,以往競爭性選拔干部,通常是先定崗位再選人,但一個地方到底有什麼人才?在情況未明前確定崗位有些盲目。有時候,會出現部分崗位無人才可選、隻能從“矮子”裡拔“將軍”。西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鐘健能說:“這次遴選干部,我們根據報名的人數和情況來確定遴選的數量和崗位,以保証選拔質量。”
根據這一原則,西安市此次公開遴選干部報名前不設具體崗位,隻設報考職位類別,選拔中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依次錄取,而不是按崗錄取。
為了准確評價報考者的能力,西安市此次公開遴選取消了筆試。
鐘健能認為,在競爭性選拔干部中,常常出現“干得好的考不上、考得好的干不了”的情況,究其原因,筆試雖然形式上比較公平,卻有偶然性,容易讓一部分有真本事的人失去下一輪選拔機會。
取消筆試用什麼來代替呢?
西安市此次選擇了“業績潛能評估”,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引入中組部領導干部考試測評中心的人機對話測評系統,對報考者領導能力及綜合素質進行測評,變靜態觀察為動態分析﹔二是組織專家對報考者的學習經歷、工作實績、培養潛力、崗位匹配程度進行系統評估賦分。
鐘健能說:“把人機對話與專家評估結合起來,可以防止‘會考不能干’‘高分低能’干部入圍。”
經公開遴選擔任西安市外辦秘書處副處長的王靜雯說:“人機對話的30道題,答案沒有對錯,考察的是分析判斷、決策應變、綜合協調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上專家評估,能比較准確反映一個人的工作潛能。”
鐘健能說,選人才、用干部應做到人崗相適,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這是保証干部在“保值期”內釋放出最大能量的必然要求。
根據這一理念,西安市在公開報名環節,初步設置了縣級黨政副職等5個類別、高新技術產業等9個專業領域的崗位方向,由報考者自願選報。在專家評估環節,委托專家評委就報考者人崗匹配度、是否調整職位類別等提出綜合評價意見。在組織考察環節,考察組通過實地考察、分析研判,將考察對象依次排序,列出重點人選,並就人選究竟在什麼崗位上更能施展才華、發揮優勢提出具體意見。在確定職位時,市委組織部負責人與50名遴選干部逐一面對面談話,零距離觀察了解干部的政治素養、心理素質、形象氣質、興趣愛好、自我定位等方面情況,從充分尊重個人意願、注重發揮干部專長出發確定擬任崗位。
西安市臨潼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牛愷說,傳統的干部選拔模式,偏重關注干部的現實表現,容易忽視學習力、思考力、成長力的考察,而目前競爭性選拔干部的操作中,往往重視學習能力。西安市此次公開遴選,對以往干部選拔方式予以“集成創新”,積極探索公開選拔干部新模式。(記者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