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省份較低的門檻獲得眾多教育專家的認可。北大法學院教授張千帆日前向國務院提交異地高考建議方案時提出,隨遷子女應有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就學年限,並作為認定異地高考資格的主要條件,而不應該在社保年限等問題上設置高門檻。
目前京廣尚未出台相應政策,對於上海實施的居住証積分制,部分專家也不予認可,認為這只是人才流動制度和人事制度上的改革,算不上異地高考改革。京滬粵將如何設置限定條件引發關注,三地如果效仿安徽等地設置低門檻,將導致眾多外地人員涌入搶佔高考窪地。
因此有分析稱,京滬粵即便出台政策,限定條件也會比安徽等地嚴格很多。教育公平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實現。尤其是京滬等地長期享受教育特權,一下全部放開肯定會出現城市消化不良等大量問題。開始的相對高門檻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以后再逐步降低。
限定條件如何設置也成了異地高考改革最難把握的度。條件設置過高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公平,而條件太低則意味著京滬等大城市的住房和教育等資源會隨著外來人員的涌入面臨巨大考驗。
推行異地高考引發對高考移民擔憂
異地高考推行引發部分家長對高考移民的擔憂。由於高校在各省投放固定名額,而各地教育質量、考試難度、錄取比例均不相同,因此存在像京滬以及西部一些省份等所謂高考低分窪地,每年都會有一些考生去這些地方參加考試尋求投機。
對此,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鬆華稱,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對“隨遷子女就地高考”和“高考移民”做出區分,並從制度本身明確標准,確定非戶籍人口高考針對的人群。教育專家熊丙奇談及上述兩個概念時指出,異地高考面向的人群是“孩子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首先在城市工作,孩子跟著過來並在這裡接受了義務教育,以及擁有高中學歷,而不是為了尋求低分窪地在高考前投機移民過來的。”
但也有網友擔心,即使做出這種區分也仍舊防范不了高考移民的發生。如果簡單的將標准定為“父母在城市工作,孩子接受3年高中教育”,可能會有父母為讓孩子享受高考特權而暫時去京滬等地工作3年。因此,這一舉措反而容易成為產生更多高考移民的漏洞。
因此,在推行異地高考的同時如何避免高考移民擴大成了必須考慮的問題。教育部長袁貴仁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也坦言,高考改革是最復雜、最敏感的一件事,異地高考一方面是有條件的准入,另一方面在推進時還要謹慎防止高考移民,以免造成新的不公平。
異地高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南開大學社會學家關信平對此表示,京津滬等地區的市民已經習慣享受比外地更加優越的高考資源,當越來越多的人要求公平、平等地重新分配資源時就產生了矛盾。
關於異地高考問題的解決,專家指出,隻能一步一步解決,通過設定一定的限制條件讓一部分人先享受,此后則要在逐步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的前提下穩步推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