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入伙大食堂 和大家吃一樣飯菜
盧展工書記非常重視機關后勤工作。在我到辦公廳工作不久,他就囑咐說,一定要把機關食堂辦好,大家生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辦公廳認真落實盧書記的指示精神,食堂飯菜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干部群眾比較滿意。但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此后不久,盧書記竟然一個人來到大食堂吃飯,並且吃了一次后就再也不走了,一直吃到現在。我也自然而然從招待所食堂跟著書記一起在大食堂入伙了。
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
2011年10月的一天早上,大概7點20分左右,機關大食堂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說盧書記正在大食堂准備吃早飯。這讓我吃了一驚,很多食堂工作人員不認識盧書記,事先也沒有做准備,擔心會出什麼差錯。我馬上向大食堂趕去。等到了食堂,盧書記已經在餐桌旁坐著吃飯,一邊吃一邊和同桌的其他人聊天。盧書記那天早上吃的是雜面煎餅,看得出來他吃得津津有味的,聊得也熱火朝天。見我過來,他對我說,聽說食堂搞得不錯,我來看看,確實搞得很好,飯菜這麼好,衛生也不錯,一定要持續下去。另外,他還詳細詢問了就餐人數、飯菜品種、價格等有關情況。我懸著的心也慢慢放了下來。
考慮到盧書記是浙江人,口味比較清淡,食堂專門開設了一個小窗口,增加了一些江浙口味的菜和湯,但這遭到了盧書記的堅決反對。在吃了幾天以后,盧書記發現他打飯的窗口排隊的人比較少,便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專門問食堂工作人員,“我吃的飯菜,大家有沒有?”我不好意思回答,就沒有吱聲。他接著說:“有啥吃啥,不搞特殊。大家沒有的,我不吃,做了我也不吃。”小窗口就這樣取消了。
現在,盧書記每天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使用一樣的餐具,吃一樣的飯菜。並且每次吃完飯,他總是親自把餐具送到收集櫃那裡,從來不需要服務人員幫忙。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人都有一雙手,我們都會端盤子。多用一個服務人員,就要多一份費用,增加一份成本。我們自己干了,節約下來的錢,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家的生活。”
不佔公家一分錢便宜
盧書記一直都是自己充飯卡。每次有充100的、200的,最多一次充了1000元,是機關大食堂最大的客戶。每次打飯的時候,他總是詳細詢問每種飯菜的價格,非常細心,還時不時自己算賬。有一次,一名新來的服務員由於緊張算錯了帳,少收了5毛錢,結果被他發現了。盧書記便自己算起來,一個葷菜3塊5、一個素菜1塊、一個饅頭2毛5,總共4塊7毛5,你少收了5毛錢,並讓服務員補收了5毛錢。
盧書記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非常嚴格。為方便大家,食堂每天免費提供湯,后來又增加了豆漿,但考慮到成本原因,豆漿5毛錢1碗。食堂工作人員都認識我,因此,我打豆漿時服務人員不好意思收錢。我自己也疏忽大意,習慣性認為豆漿也是免費的。就這樣,我每次買豆漿都沒有付錢。直到有一天早飯時,盧書記問我,“你的豆漿多少錢一碗?”我順口說:“免費的,不收錢。”書記很認真地說,“誰說不收錢。湯是免費的,豆漿是收費的。”我一下子蒙住了,心裡怪自己工作不夠細致,無意中佔了公家的便宜。盧書記對我語重心長地說,“你是分管這方面工作的,你要知道你身后有多少雙眼睛在看著你,在盯著刷卡器。吃飯少付錢,影響了食堂管理,其他干部群眾對你也會有看法。”這讓我很自責,更加明白了“公生明,廉生威”這句為官箴言的道理。事后,我主動補交了半年的豆漿錢,對工作也更加嚴格細致起來。
做事要學會抓大放小
在盧書記到大食堂吃飯以后,省委其他領導同志也都從小食堂轉了過來。在大食堂裡,經常可以看到省委常委們一起就餐,他們一邊吃飯,一邊交流思想和工作,常常是在飯吃完后再聊一會才走。大食堂好像變成了一個碰頭、交流工作的場所,餐桌也好像變成了工作交談桌。隨著小食堂就餐人數的減少,辦公廳決定,保留機關大食堂,關閉小食堂。展工書記在知道這一情況后,笑著對我說,“你們把大食堂搞好了,把我們都弄到這兒吃飯,把小食堂給管沒了,真是抓大放小啊。”
我心裡明白,這是盧書記對辦公廳提出的具體要求。他曾經說過,辦公廳領導這個崗位,關鍵是一個“轉”字,要調查研究、摸透實情,要發現問題、搞好服務,要轉變作風、實干實效。辦公廳的同志嚴格按照他的指示,邁開腳步找不足,沉下心來念提升,正是在“轉”中,摸透了實情、發現了問題﹔正是在“轉”中,轉變了思路、改進了工作﹔正是在“轉”中,轉變了作風、嚴格了要求﹔正是在“轉”中,辦公廳的工作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服務。
就拿食堂來說,原來飯菜品種少、價格高,大家意見較大,我們迅速採取措施,及時加以改進,現在飯菜的質量上去了、價格下來了、環境也改善了,干部群眾無不拍手稱贊。我們也更加明白了辦公廳工作的全局性和大局性,對盧書記提出的關於做好辦公廳工作的“八項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深入群眾才能帶領群眾
目前,機關食堂就餐人數每天早上大概有200人、中午700人、晚上200人,每天1100人(次)左右,佔了機關工作人員的大部分。在來去食堂的路上,在機關食堂裡面,盧書記認識了很多干部群眾,聽到了真實的聲音,看到了真實的情況。
與大家聊天,是盧展工書記的一個習慣。與在職干部聊,他會問一些有關對某個事情和問題的看法,一起討論,聽取意見﹔與食堂廚師聊,他會詢問飯菜價格、烹飪方法,還會說出自己的做菜竅門﹔與工勤人員聊,他會問工資待遇、家庭情況,對生活是否滿意﹔與退休職工聊,他會問身體狀況、業余活動情況,以及家裡有什麼困難。有一天,盧書記看到有一位坐輪椅的老同志在食堂就餐,便主動上前詢問,當得知這位退休職工因為每天去醫院就醫吃飯不方便時,他便囑咐食堂,想辦法幫助解決。后來,食堂的同志每天把做好的飯菜送到那位職工的家裡,得到了他們深深的感謝。
我經常在想,就是這樣一位黨的高級領導干部,一位年已六旬的老同志,除了外出調研和公務接待外,他每日往返於辦公室、宿舍和機關食堂之間,成為在機關食堂裡吃飯最多的人,包括在春節、五一、十一等節假日,他都堅持在工作崗位,堅持在大食堂吃飯,這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也許從機關干部的變化中能看出些原因。盧書記在大食堂吃飯有大半年了,同志們已經從最初的驚奇,到慢慢的坦然,再到現在的習慣。盧書記已經成為廣大干部群眾中的一員,大家互相了解,互相融入,更為重要的是,盧書記勤政廉政、求真務實、平易近人、以身作則的作風,在默默地影響著大家、帶領著大家。作為辦公廳的領導,我能切實感受到,同志們上班來得更早了,工作更加勤奮了,浪費現象也減少了,大家正在以更加平實的心態、務實的作風、踏實的工作匯聚起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強大合力。(轉自《先行》第5期 作者: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