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拖,大病扛。”這句順口溜曾經是甘肅省不少貧困地區農民就醫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隨著基層醫療衛生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逐年快速增長,提高報銷比例,降低醫藥費用,增強服務能力,保障了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看病能報銷,大病有保障
馬德慶是個不幸的回族少年,自幼父母因車禍雙亡,靠爺爺叔叔撫養長大。兩年前,8歲的馬德慶得了白血病,對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幸運的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給這個孩子帶來了希望。
2010年4月,在省人民醫院,馬德慶開始了治療。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他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身體基本痊愈,個頭也長到了1.6米。其間,他在醫院的花費總計超過15萬元,其中,新農合報銷了部分費用,加上神華慈善項目資助、大病救助政策補助,家裡基本沒花錢。
讓馬德慶等諸多農村患者受益的新農合啟動於2003年5月。截至今年9月,全省參合農民達1921.5萬人,參合率達到97.09%,農民人均籌資水平由最初的30元提高到240元,住院費用報銷由最初的30%左右提高到77%,包括兒童白血病、先心病、惡性腫瘤等23類疾病納入大病保障范圍。
“這兩年政策越來越好了,我們科收治的病人,不少都能得到特殊救助,有的一分錢不交就能住院治療。”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李紅玲介紹,已有20多位像馬德慶一樣的貧困白血病患兒得到救助。同時,新農合報銷比例越來越高,去年還出台了大病救助政策,蘭州市也啟動了城鄉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救助范圍基本涵蓋了腫瘤內科的所有病種。符合醫前救助條件的,隻要持有相關証明,不用交一分錢押金,就能住院治療。
藥價零差率,看病不貴了
取消以藥補醫,實行零差率銷售,讓老百姓用上價格合理、質量可靠的基本藥物,這是基本藥物制度的核心,也是讓基層群眾直接受益的惠民之舉。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目前,甘肅省已實現基本藥物制度覆蓋所有市縣區,在基層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
如今,說起“零差率”,基層群眾都有了最朴素的認識——藥價便宜了,看病不貴了。一位農婦形象地算了筆賬:以往看一次病,給100元,找不回幾元﹔現在,拿100元能看兩次病。
與此同時,甘肅省各級醫療機構深入推進抗菌藥物專項整治、臨床檢查結果互認等工作,全面落實各項監管制度。今年上半年,全省公立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為92元,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為3198元,僅相當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軟硬兩手抓,看病不難了
“這幾年,國家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而且,絕大多數都給了基層。”省發改委一位負責人介紹,以2009年啟動的新醫改為例,僅3年時間,全省共投入資金177.76億元。
在這些資金的支持下,3年來,甘肅省共實施縣級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室建設項目2006個,完成了省、市應急指揮平台的建設,為基層配備了救護車及車載設備﹔招錄了1.3萬名大學生、340名執業醫師到基層工作,累計培訓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39萬人次﹔啟動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目前,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已基本建成,基層服務“網底”功能逐步提升。
2007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人民醫院建成了甘肅省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從此,一根根網線把全省各級醫療機構連在了一起,目前,已覆蓋全省1350家市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及部分村衛生室。鄉親們看病不用再跑大老遠進城,在家門口的社區或村衛生室,就能“請”省城專家看病了。(記者宜秀萍)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