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的叫法是否太簡單太悲情--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房奴”的叫法是否太簡單太悲情

2012年11月15日07: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房奴”的叫法是否太簡單太悲情

  近日,據媒體報道,我國首批房貸族將集中還清住房貸款。

  10年間,房價出現了令人始料未及的飆升。2003年5月的數據顯示,當時北京地區商品房交易均價為6734元/平方米。今年5月,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房地產藍皮書》,2011年北京市商品房銷售均價為16845元/平方米。

  2006年,一組關注房貸族的藝術作品《包袱》走入了人們視線。畫面中的男子頭發齊肩,一身最平常的職業裝:白襯衫、西裝褲、皮鞋、斜條紋領帶。他的面色有些憔悴,黑色公文包挂在胸前。他穿梭於繁華喧鬧的都市中,與眾人一樣排隊等地鐵,在CBD核心區行色匆匆。與旁人不同的是,他身上背負著巨大的房屋模型,因此始終佝僂前行。

  於是,一個悲情的名詞出現了:房奴。事實上,定義這一群體時,有一個重要定語:真正的“房奴”,是指月負債還款額超過月收入50%以上的家庭。

  作為一個有房者,在北京工作9年之久的悅成(化名)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房奴”。他戲稱,最近自己已經進入“二次折騰期”。2005年前后,悅成夫婦在北京市朝陽區購買了一套住房,當時的總價隻有50余萬元。

  悅成與妻子都來自四川省的一個小縣城。“在當地,我們的家境都算不錯,所以父母執意盡早買房。”回想起父母當時的決定,悅成有些慶幸,“當時我的想法比較保守,總覺得背著20多萬元的債壓力很大。現在想想,幸虧聽他們的話貸款買了房。如今,當時50多萬元買的房子在市場上的價格已經漲到200多萬元,這些錢如果存在銀行,肯定不會增值這麼多。”

  今年春節前后,北京地區的房價出現了難得的小幅回落。悅成將手中的小戶型出售,重新購買了一套面積更大的居所。他是一名工程師,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妻子就職於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之前的購房經驗加上兩人職業的穩定性,讓夫妻二人有了再次“折騰”的勇氣。“這次是希望父母年紀大了能到我們身邊來養老。”他說。

  於是,悅成進入了新一輪以房子為目標的生活周期。看起來,他並不悲情,更像是有了新的動力。

  在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講師韋慶旺看來,中國人執著於買房的核心應該是“安全感”。“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房子對家庭的穩定、個人的安全感很重要,所以大家爭先恐后擠進這個梯隊。而且,很多人都覺得越晚買越吃虧。”

  2012年上半年,韋慶旺和身邊的很多同事不約而同選擇“出手”。“社會觀念、父母、同事的意見都是促使我們作決定的原因。”他說。

  此前,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相關負責人曾向媒體介紹了一組數字:在美國,城市住房產權自有率是68%,英國是56%,歐洲其余各國位於30%至50%之間,而我國住房自有率為82%。這樣看來,不少西方人似乎並不急於購房。

  對此,韋慶旺有自己的看法:“東西方社會發展現狀、人們的觀念差別很大。如今,房價一直看漲,誰不希望自己的財富可以保值?另外,房租上漲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回憶近10年來我國商品房市場的發展,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總監張大偉形容“令人始料未及”。“雖然商品房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但我記得大規模興起是在2000年之后了。”他說。在此之前,上一代人更習慣於按照工齡排序,享受單位福利分房。

  “剛出現貸款買房時,很多人都不理解。當時,人們沒有超前消費的概念,所以都盡量少貸款。隨著房價攀升、人們觀念改變,貸款額度也在逐漸上升。”他說。

  關於貸款額度,國際通行的標准是以“月收入的1/3”作為房貸按揭的警戒線。

  “超過警戒線,肯定會感到生活壓力。我覺得,50%的收入用來還款是底線。要做‘房主’,而不是‘房奴’。”張大偉說。

  “還款額度超過月收入的50%,喜悅感很快會變成負擔。你不敢享受生活,不敢換工作,甚至不敢生病。”韋慶旺描述了一位“房奴”同事的狀態。

  目前,人們對“居有其所”的渴望匯聚成另一個期待:呼喚商品房市場回歸理性。世界銀行認為,比較合理的房價與人均收入比是4~6之間。我國很多大中城市的這一比值仍然偏高。

  近日,在黨的十八大新聞中心舉辦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住建部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目標是3600萬套,明年計劃開工數量不會低於500萬套。他還強調,要繼續加強保障房建設資金管理,並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放鬆。

  對於公眾,這是個好消息。        

分享到:
(責任編輯:段欣毅、盛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