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政府補長社會建設短腿是良性發展必經階段--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專家稱政府補長社會建設短腿是良性發展必經階段

李春江

2012年11月14日13:41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政府要給社會組織更多空間

  關鍵詞之十

  加強社會建設

  報告摘要: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代表讀報告

  教育均等和醫療保障最受關注

  來自基層的黨代表密切關注十八大報告中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容。

  廣東最年輕的黨代表閆文靜從3萬字左右的十八大報告中發現,“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的論述中,‘義務’兩個字的消失,讓農民工看到了新的希望。”

  來自潮州市湘橋區新合社區居委會的陳文娟代表,准備了兩份建議,一份是關於基層社區黨組織的創新,還有一份是關於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的建議。

  教育均等化認識已形成

  十七大報告中,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描述是:“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而十八大報告中“義務”兩個字消失了,新的描述為: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閆文靜說,“這一變化,給農民工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因為這意味著,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包括學前教育、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大門,都必須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平等打開了。”

  成為十八大代表后,閆文靜走進中山市24個鎮區70個社區進行深入走訪,並在外來務工人員群體中做了逾千份調查問卷,據問卷顯示,這個群體反映最多的恰好就是子女的教育問題。“十八大報告,很好、很及時地回應了進城務工朋友的需要,真是太好了!”閆文靜說。

  閆文靜說,盡管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在表述上將“義務”兩個字去掉,但實際上,城鄉教育均等化的認識早已形成,並且從全國到地方,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社區居民醫療保障需完善

  “現在很多老百姓都害怕看病,覺得病不起,怕看病太貴。我建議,醫保要實現全覆蓋﹔繼續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降低城鎮居民看病住院個人支付的比例,減輕個人負擔,擴大重大疾病的范圍,增強群眾抵御大病重病風險的能力。”

  陳文娟從十八大報告中讀到,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后,結合自己的調研和准備的建議,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十八大報告對基層衛生建設的論述說到了我的心裡了。因為我們新合社區已經這樣做了。”據介紹,在陳文娟的社區,每年5月31日和重陽節都被定為社區健康日,社區為每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特殊的人群印了愛心服務卡和愛心救助卡,並聘請汕頭大學的一些教授和學生來社區為每位老人做了十多項體檢項目。

  陳文娟為她最為關注的社區居民醫療保障問題,准備了一份建議:“我建議進一步完善城市社區公共醫療設施,擴大完善社區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規模,建立城鎮居民公共衛生個人保障的機制,讓城鎮居民得小病時在社區醫院解決﹔進一步完善醫保異地轉接的手續,推進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更加完善,讓群眾得到實惠。”(特派記者 林旭娜)

  專家說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教授:

  創新社會管理挑戰更大

  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如何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教授。

  政府要主動轉變職能

  南方日報: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有觀點認為,用做大蛋糕的方法來回避社會矛盾的做法已經不可能繼續,政府把社會建設這條“短腿”補長,是實現良性發展的必經階段。

  毛壽龍: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社會建設的具體要求,說明這方面的工作越來越重要。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常規化管理非常困難,比如說,房地產越來越由市場主導,管理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

  當前,“發展還是硬道理”,政府要通過發展經濟提高民眾收入,更主動地解決弱勢群體的民生問題。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政府要注重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還社會發展更多的空間。

  南方日報: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你怎麼看?

  毛壽龍:服務型政府的定位應該是多做輔助性工作,有些領域應該以社會和個人為主體。社會問題由社會解決,必要時啟動司法程序就可以了。

  形成制度創新社會管理

  南方日報:改革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創新社會管理還會面臨各種挑戰,您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毛壽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管理建設一直在進步,取得了不少成績。接下來,還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做好公共財政收入的再分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隻有市場經濟發展以后,勞動力和商品才能充分流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光需要政府的監督,更需要社會管理的創新。加強政府的公開和透明度,政府也要扁平化運作,減少層次、降低成本。

  南方日報:這兩年廣東掀起一輪創新社會管理的熱潮,各地先后出台政策,放開民間組織登記注冊。您怎樣看待廣東這場改革?

  毛壽龍:廣東先行先試,逐步放開社會組織登記注冊監管,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社會組織發展需要很多的空間,有空間才能發展得快發展得好。目前社會組織登記是分級別的,不同級別的門檻不同,比如申請資金等,這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很多的條塊管理、行政管理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需要加快解決。創新社會管理無疑會形成巨大的挑戰,挑戰難度比經濟改革更大。(特派記者 李春江 實習生 聶丹)

分享到:
(責任編輯:仝宗莉、段欣毅)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