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4日電 (記者 常紅)在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式上,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報告所說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為中國改革指明了方向。
據新華社報道,“改革”一詞,在這份報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兩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並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作出的部署。報告中說,“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
多方加快可持續“改革”
十八大報告在闡述“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時明確要求,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就收入分配改革問題,報告也有確要求: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大報告也對收入分配的公平作出安排,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關於戶籍改革,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在十八大新聞中心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國務院已經做出部署,積極推進農民工進城落戶工作,確保農民工能夠更好地享有社會保障等基本社會公共服務。
關於土地征用改革,報告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大多數代表和專家都認為,目前農村集體土地征用最大問題是補償的標准過低。十八大代表、陝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表示,這兩年因為征地拆遷確實產生了一些矛盾,在現行的制度下有沒有將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矛盾產生與否的關鍵。
關於國企改革,十八大報告中,“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節中明確提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報告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十八大報告專門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報告指出: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在十八大新聞中心記者執行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針對環境問題引發的突發事件指出,當前中國在環境方面正處在敏感時期,從四方面採取措施:加強依法環評,嚴格法律法規行事﹔大力推進信息公開﹔進一步擴大群眾參與力度﹔建立健全社會風險評價機制,從源頭上預防突發事件。
關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報告指出,全面准確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方針,擴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質量,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中組部副部長王京清在十八大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和改革規劃綱要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左右,在干部工作方面,要形成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干部管理監督機制和干部激勵保障這四大機制。”
關於大部制改革,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提及,要求“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專家指出,這意味著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即將緊鑼密鼓地展開,並逐步從中央推進到地方,新的改革方案預計明年出台。
中國改革步入“深水區”
報告中提到的各個方面的改革,還遠不止以上這些。十八大召開之后,將引領中國改革走向何方?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文章認為,十八大后的中國將加快體制改革,完成經濟轉型﹔香港《大公報》在評論中說:“十八大會議上,將對未來改革進行整體謀劃。”十八大新聞發言人蔡名照說:“黨的十八大將貫穿改革開放精神。”
十八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王晨說,報告提出堅持改革開放,很有針對性。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十八大代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說, “當前醫改已經進入了一個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為了進一步深化醫改,今年年初國務院發布了‘十二五’醫改規劃,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健全全民的醫保體系,二是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的制度和基層運行的新機制,三是積極推進公立醫院的改革。”
十八大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認為,隻有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
十八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表示,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決策,“每個共產黨員都是改革者”。改革開放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凝聚力量、形成共識的過程,也是一個攻堅克難、解決問題的過程。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分析:“改革不都是完美無缺的,有些人開始懷念過去的做法,有的人甚至希望改革停下來,但是今天的中國,不改革隻有死路一條,停滯和倒退沒有出路。”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表示,十二五時期,應在初次分配領域制定並實施積極的收入分配政策,從多個層面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政府、企業與居民的收入分配關系,將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做出量化安排。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教授分析,中國正在從“摸著石頭過河”逐步邁向體制化和機制化的改革路徑,中國的改革和發展越來越具有整體性、戰略性和規律性。這將有助於鞏固改革既有的成果,使中國現代化范式的內涵更深、外延更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於沛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搞好頂層設計的關鍵就是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需要進一步激發和尊重人民群眾對歷史進步的推動作用。
根據十八大報告,收入分配、征地、戶籍等“難啃的硬骨頭”依然存在。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曾告誡:“尤其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
“中國下一步改革不僅更加注重‘頂層設計’,還會進一步強化‘頂層推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十八大報告的一句話裡讀出重要信息,“這句話讓我對改革前景充滿希望。” 這位長期關注、研究改革問題的專家強調,中國改革已至“深水區”,沒有高層推動,難以攻堅克難。
(據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之聲、人民網、中國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