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抱團出海”已成“走出去”的新形式--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民企“抱團出海”已成“走出去”的新形式

張弛

2012年11月08日16:25        手機看新聞

從自發到自覺、從無組織到有組織,直至打破行業和體制界限結成聯盟,民營企業先行,國有企業跟進,已成為民營企業聯合“走出去”的新形式。

十六大以來,我國企業“走出去”腳步加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淨額在過去十年間保持連續增長,2011年創歷史新高,達到746.5億美元,名列全球第六位。這一年,中國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600.7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中,非國有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投資為266.7億美元,佔44.4%,比上年增長31.4%。

民企“走出去”加速升級

當前,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呈加快發展態勢,出現許多積極變化。從企業數量看,非國有企業的佔比呈上升之勢,從2005年的71%上升到2011年的89%以上。

從投資額看,非國有企業的佔比也呈上升之勢,從2008年的14%上升到2011年的44%以上。截至2011年年底,非國有企業的投資存量為1307億美元,佔我國境外投資存量的34%以上。

從投資方式看,從綠地投資到跨國並購、參股換股、BOT、海外上市、設立境外合資基金等,靈活多樣。從投資范圍看,涉及農業、能源資源、制造業、傳統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對外工程承包等多個領域﹔投資地域分布廣泛,亞歐和北美較為集中,非洲是熱點地區。

從組織形式看,有單個企業、民營企業聯合、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聯合,依托商協會等非政府組織(NGO)有組織地“走出去”等多種形式。

從投資影響看,自聯想收購IBM引起世界轟動后,近年來吉利收購沃爾沃被稱為中國民營企業跨國並購的裡程碑。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混凝土泵廠商普茨邁斯特,代表著一批中國民營企業走向世界市場的趨勢。目前,中國平安保險、江蘇沙鋼、華為、聯想、山東魏橋創業、吉利等六家中國民營企業已躋身世界500強。一大批民營企業在海外發展,推動了中國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也促進了東道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

從“單槍匹馬”到“抱團出海”

為了改變“走出去”勢單力薄、孤軍奮戰的現象,民營企業邊實踐邊探索。從“單槍匹馬”到“抱團取暖”,這是民營企業“走出去”所經過的歷程。目前基於“親緣”、“學緣”、“鄉緣”等拉、幫、帶“走出去”的運行模式已基本成熟。同時,採取產業鏈集群、優勢互補集群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一起“走出去”,到海外發展。創建境外工業園區是民營企業集群式走出國門、創新境外投資模式的有益嘗試。

從自發到自覺、從無組織到有組織,直至打破行業和體制界限結成聯盟,民營企業先行,國有企業跟進,已成為民營企業聯合“走出去”的新形式,由63家中國品牌企業管理者組成的愛國者國際化聯盟抱團闖蕩歐洲、廣東省貿促會帶領70家中小企業赴海外考察等都是積極的探索。

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得到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走出去”工作,各級地方政府支持“走出去”的熱情升溫,政府各部門出台鼓勵和引導的政策措施,加強統籌協調,“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和風險防范三大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所有這些,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增強了信心、激發了熱情、提供了保障。

民企還需“練功”

但民企因為在“走出去”過程中承擔多種外部風險和自己的先天不足,還需苦練“內力”和“外功”。

從內部看,一是宏觀層面上,我國境外投資的政策法規尚不健全,境外投資立法工作嚴重滯后﹔境外投資財稅、金融、外匯等支持和服務力度還不夠﹔對外投資審批環節多,影響效率﹔境內外協調配合機制也有待加強。二是我國境外投資的NGO亟待培育發展,中介服務體系也不成熟,境外投資管理咨詢等機構的經驗和實力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三是我國民營企業規模和實力相對比較小,國際化經營的專業人才匱乏,國際國內融資難且貴,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境外投資缺乏長遠規劃,防范和應對各類風險的能力有待提高。

從外部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境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國際上對我國企業正常投資活動的疑慮日漸增多,我國企業面臨的限制措施和審查風險有所增加﹔同時我國境外投資項目大都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一些國家的政局動蕩不安,資源利用爭議增多,加上歐債危機、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增多,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加大。此外,由於各國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有的企業對投資所在地的情況不甚了解,與投資國和當地社區的關系處理不當,極易引發風險。

尤其是當今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並未完全釋放。在這種情況下,“走出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政府、商協會等NGO和企業各方通力配合,共同推進,穩中求進,創造條件幫助民營企業實現又好又快地“走出去”。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出台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內容包括宏觀指導、政策支持、規范管理、服務保障和風險防范,共18條。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行動指南,對民營企業“走出去”是極大的鼓舞,必將大力推動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為進一步做好民營企業“走出去”工作,除了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宣傳力度、出台具體細則、推行便捷服務以外,也要積極發揮商會作用。商協會組織在“走出去”中有著政府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充分發揮它們宣傳政策、提供服務、反映訴求、維護權益、加強自律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民營企業“走出去”。

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

於2011 年11 月成立,是經國務院同意、民政部批復成立的我國第一家專門服務於民營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的全國性大型商會組織。2010 年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聽取民營企業走出去和商會籌備情況匯報后,指示民企走出去要“抓住機遇,積極作為,趨利避害,防范風險。”現任會長鄭躍文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中非民間商會會長、科瑞集團董理局主席。

張弛 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秘書長

本文由《中國報道》雜志獨家供稿

中國報道(人民網官方微博):http://t.people.com.cn/zhongguobaodao

分享到:
(責任編輯:仝宗莉、段欣毅)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