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人民眼

蓝天保卫战:“广东蓝”是怎么回来的【3】

本报记者  邓  圩
2017年04月14日04: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出实招,讲实效

不留情面,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

一场新闻发布会,引发新一轮环保风暴。

2012年3月8日,是中国环境监测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当天,广东省环保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珠三角9市1区共17个站点,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统一向社会发布PM2.5等新指标实时监测数据。

这也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尚未到来之际,是否要顶住压力,将并不“好看”的数据公之于众?公布之后,又能否保证系统运行稳定、不出差错?

一石激起千层浪!实时公布数据,实际上就是把政府和环保部门推到公众面前,准备好随时接受监督,直面批评。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能这么做?

广东的大气治污,最有效、最见效的时期,是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和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广东既图一时,更谋长远,把这种短期的空气质量保障当成探索长期办法的最佳时期,集中力量解决各种治理的热点、难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大气治污上水平、上台阶问题。

解决区域污染问题,必须区域联合治理。2008年,珠三角率先提出区域联防联治。

如何抓落实?广东又在国内率先建立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这个区域联防联控的领导机构,由分管环保工作的副省长任第一召集人,成员包括区域内9个市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和18个省直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如今该机构组长已由省长担任,不少地方的成员已经换成了主要领导。

2009年,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合作圈的形成,加快了区域环保一体化进程。广东省出台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等十余个地方标准,为空气环境质量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最令人关注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在广州亚运会前出台,至今被广东环保界称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冲锋号”——在全国率先对大气复合污染治理进行全面部署,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减排、科技支撑任务。

计划方案的主要起草者、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告诉记者:“计划与规划,一字之差,体现了方案编制的不同思路与目标。”

成效如何?开车穿过珠三角城市群,从风景变化中就能管窥一二——过去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的情形消失了。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原有几万台锅炉,如今只剩2000多台。消失的还有180万辆高排放的“黄标车”,这个非法律意义的“黄标车”概念后来为全国各地使用。治理之初,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11个有酸雨,且大部分在珠三角。到2010年和2011年,珠三角的空气质量创10年来最好纪录。

2017年3月16日,广东4个县市区领导公开向市民道歉,并作出整治行动部署。

事情发生在肇庆。今年2月,肇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7,列全省第十六位,同比下降9位。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肇庆市所属四会市、高新区、德庆县和怀集县领导向群众道歉。

肇庆市主管环保的副市长李腾飞直言不讳:在同等气象条件下,肇庆污染物上升幅度显著偏高,显示本地污染削减不力,存在懒政思想。

环保部门和各地领导仿佛都患了“低头”强迫症,手机上的工作微信群,包括区域全部子站数据的空气质量滚动表一刻不停在变。哪个地方出现异常,哪个地方的领导马上被“@”、被喊话。

从2000年到现在,广东的蓝天白云就是在这种对自己不留情面、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决心中一步步找了回来。

绿家园,绿生活

绿色竞争力越强,生存发展空间就越有保障

求财求和气,是广东商人的秉性。

投资肇庆五六年,每年纳税200万元,陈照华没想到自己居然和副市长怼上了。

“就是不服气啊!”被环保部门查到排放超标2.95倍,陈照华也赶紧开展了环保改造。静电吸尘、布袋回收都弄好了,就是一直舍不得停工,厂里机器加班加点转。整改期到,环保部门上门复查,还是超标0.45。

这是新环保法实施以来,肇庆市金额最高的“按日计罚”罚单。注册资本才100万元的金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被查的当日起算,以每天罚款7.5万元计算,共计232.5万元。

陈照华一气之下,到法院起诉肇庆市环保局及市政府。李腾飞出庭应诉。

2017年3月,记者随巡查的环保工作人员再度来到金海源公司。看到陈照华和环保工作人员见面如老友、毫无火药味,不禁有些好奇。

“我尝到了清洁生产的甜头!”陈照华坦承,金海源公司的产品是利用屠宰场猪血生产生物蛋白饲料,技术门槛不高,竞争者不少,生产过程灰大、尘多、气味难闻。随着广东各地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开展清洁生产的同行纷纷关门。因为整改到位、环保做得好,客户相信金海源不会被“关门”,长期订单比以前多了两倍,市场份额竟占到广东第二。

“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越强,生存发展空间就越有保障”,正是珠三角大气污染治理的理念。

“没有退路,要么改,要么搬!”今年3月19日,我国最严苛的家具标准在深圳诞生,通过“深圳标准”(家具类)限制高VOC(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补贴25%督促深圳家具企业全部实现水性化生产线改造。

不到10天,这个政策又出了“升级版”。3月27日,深圳宣布5月1日起,当地家具产品制造过程将全面禁止使用溶剂型涂料、胶粘剂和有毒板材。不改造将拿不到排污许可证,禁止参与政府采购,企业名单和家具信息将向社会通报。对仍在使用油性涂料的企业强制停产整治,违规产品“下架”处理,生产线改造补贴提高到40%。

“绿”生活、“绿”理念,深刻影响着百姓生活。

去年,珠海农民余水冰靠着屋顶光伏挣了7000多元。

家住五山镇三里村的余水冰,报装光伏容量7千瓦,一年发电9463千瓦时,除自用外75%卖给电网,每千瓦时政府补贴0.42元,税后赚了7614.97元。“其实不是想赚多少钱,就希望自家也能绿色环保。”余水冰的话很朴实。

记者从广东电网获悉,截至今年2月底,广东电网光伏累计并网容量72.52万千瓦,其中居民光伏并网容量3.46万千瓦。

达成绿色共识,需要各方联手形成社会合力。深圳市2007年在南头半岛月亮湾片区成立首个政府、企业、居民联手的环境整治联络小组。敖建南当了小组副组长,“谁的车要冒黑烟,连小区门都进不去。”

有意思的是,对于蓝天,珠三角各级政府与百姓体验倒转。与民众明显放松的心态相比,政府和环保部门依然紧张敏感。

2017年第一季度,广东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9%,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与同期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71%、PM2.5浓度63微克/立方米相比,广东的数据还算好看。

但纵向比较,广东平均优良天数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上升16.7%。

这些数据带给珠三角更深层次的考验——“最容易见效的,能够做到的,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现在进入微克控制时期,需要的是更加精细、更广泛和深入的工作。”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区宇波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4日 16 版)

(责编:王吉全、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