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人民眼

蓝天保卫战:“广东蓝”是怎么回来的【2】

本报记者  邓  圩
2017年04月14日04: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调结构,转方式

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对治污贡献率达50%

离开前海,易红光转身在后海买了房。那时候深圳有句话很流行:“宁要后海一张床,不要前海一间房。”

深圳居民敖建南1995年就住在被嫌弃的前海,不堪其苦,家里阳台、晾晒的衣服上都是电厂排出的黑油污,“最严重的就是下‘黑雨’!像墨汁儿一样。”

电厂设备一吹灰,刺鼻的气味呛死人,马路上油和锈有一两毫米,踩下去是黏糊糊的脚印。从南山区环境监测站查到“黑雨”pH值达3.53,远低于正常水平,不少居民跑去电厂门口堵着骂。

在珠三角,深圳最早清醒认识到“四个难以为继”——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2004年开始,根据本地大气污染源解析的研究成果和污染源排放清单,深圳开启精准治理之路。

火电当时是深圳最大的大气污染源,4家电厂都在南头半岛。政府和企业投入近12亿元,为燃煤和燃重油的电厂制定治理技术路线,出台政策鼓励使用天然气。

与居民区距离最近的月亮湾电厂直接关停。妈湾电厂最大,通过海水脱硫、低氮燃烧器改造和烟气脱硝,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95%以上。

南山热电厂烧重油。什么叫重油?就是炼油厂提炼后剩下的油渣,燃烧污染严重。深圳投入过亿元,采用“油改气”和低氮燃烧的治理技术,南山热电厂最终实现清洁生产。

通过这次治理,深圳全市燃煤用量从600万吨减少到380万吨,重油使用量减少了300万吨以上,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使用比例上升到13%以上,能源结构得到极大改善。

整个珠三角乃至广东,能源结构都在变。珠三角煤炭消费总量从2010年8800万吨的峰值,下降到2016年的6520万吨。广东全省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42%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1%以上,每用2度电就有近1度来自清洁能源。

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源自执着的经济转型。

2009年,南头半岛另外一个大污染源——20多家印染厂的33根烟囱被拆除,大气污染严重的现状得到根本改变。可印染厂职工得吃饭、得生活,怎么办?深圳的办法是: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当年的污染大户华丽转身:从前海路北望,东滨路和南海大道交界的地方,就是时尚的荔秀服装街,街上商铺4300多家,来自海内外的客商熙熙攘攘。

在珠三角,环境质量约束了区域的产业选择,反过来也倒逼区域产业提升质量。“十一五”以来,广东累计淘汰钢铁产能1654万吨、水泥10021万吨、平板玻璃1781.5万重量箱,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5.8∶49.6∶44.6调整为2015年的1.8∶43.6∶54.6。

“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对治污的贡献率超过50%。”钟流举说,经济结构调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超过末端治理,这在全世界来看都是必由之路。

硬约束,硬转型

环保红线之下,答好经济发展选择题

“如果当年中科炼化项目选址落户南沙,或许就没有今天珠三角PM2.5浓度率先达标,也没有今天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的顺利建设。”钟流举当时参加了很多论证会,代表广东省环保厅发出反对声音。

环境之殇、转型之痛,推给珠三角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

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巨无霸”中科炼化项目到底能不能落户南沙?

钟流举回忆说,当时酝酿落地广州市南沙区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号称“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约50亿美元,建设规模为炼油能力15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让不少地方流口水”。

环保部门提出,南沙地处粤港澳珠三角几何中心,地理位置特殊、敏感,建设如此巨大的炼化项目,必然给整个区域带来沉重的、持久的环境压力。

“在手指上割一刀影响不大,但在心脏上割一刀,就大不一样了!”环保专家们据理力争。

当时,甲方给出了带有“胁迫”意味的选择题:如果允许项目进南沙,能够以最先进管理和治理替代广州东郊长期为人诟病的石化项目;如果不允许,就要做大东郊的石化项目。当地政府和公众几乎要被说服了,但环保部门始终理性坚拒,广东省也给予了环保部门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回绝的直接依据,来自《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划定的环保红线——南沙为生态脆弱区,“应避免建设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项目”。这份早在2004年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区域性环保规划明确提出“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至今对于构建区域环境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次重要的选择,都更加钉牢了环保红线在各级干部心中的地位。

几年前一家美国电子企业,要到惠州投资2亿美元办厂,投产后一年税收3000万元。但惠州市研究之后发现,这个厂会给当地带来环保隐患。尽管企业三度到访,最后仍被拒之门外。

位于东江中上游,生态环境敏感,惠州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审批,实行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2013年以来,惠州建设项目环保否决率均在10%以上。近10年,惠州还以每年10%的速度淘汰落后产业。去年,“惠州蓝”在珠三角排第一,长期位列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前十。

调整“指挥棒”,实行分类分区考核,广东率先在全国实施主体功能区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引导各地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珠三角地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每年环评审批否决率超过5%。

广东对重点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在全国率先对火电行业实施大气主要污染物“倍量替代”,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明确珠三角不再新建燃煤燃油电厂和炼化、炼钢炼铁等大型项目,将电镀、印染、制革等拒之门外。因此,“用电大户”珠三角,十几年没有新建过一家燃煤燃油电厂。

“如果没有环保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就不会有广东现在这种达标。”广东省环保厅厅长鲁修禄深有感触地说。

(责编:王吉全、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