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林和迟铎(资料图)
迟铎近照
“你走了,我替你继续前进”
辞典编纂,被称作“圣人的苦役”。作为课题发起人,刘学林不仅要为辞典绘制蓝图,制定凡例,组织编写样稿,还要忙于资金的筹措,就连编辞典用的稿纸也是他“厚着脸皮”向校内熟人要的,更不要说购买图书、添置资料。
第一笔资助来得有些意外。当时,刘学林和妻子迟铎赴香港探亲,遇到了喜爱传统文化的实业家朱恩馀夫妇,得知他们要编写《十三经辞典》,朱恩馀夫妇为编纂工作提供了72万元的捐赠。之后,在刘学林等人不断争取下,《十三经辞典》又被列入省级重点工程,获得百万元资助。
“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好好编辞典了。”热爱的事业迎来春天,噩耗却突然传来:因操劳奔波,刘学林先生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那是1994年1月19日,刘学林的突然离去使团队成员惴惴不安。刚刚启动的项目还能否继续?以后的路怎么走?关键时刻,同为学者的迟铎作出决定:我们要继续把这件事做好。
在迟铎看来,此时的《十三经辞典》编纂已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事业。料理完丈夫的后事,迟铎与研究所副所长白玉林一起,正式接过编纂《十三经辞典》的重担。
就这样,几位没有“经学专家”头衔的主编,领着一群从未系统读过经书的青年,重新踏上了这条艰苦的修书路。
逾百学者践守承诺的“马拉松”
这一编就是几十年,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一字一字地抠,一词一词地磨……这是一场逾百学者共同践行承诺的“马拉松”。
如今担任陕师大副校长职务的党怀兴,是《十三经辞典》副主编、《周易卷》主编。当年,刚刚接手编写任务的他,“根本不了解《周易》”。为了编纂,他跟着老先生们,一学就是十几年。
最艰巨的任务是编写词条。党怀兴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理论探讨和编写实践,《十三经辞典》从形式到内容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就收词而言,要求“穷尽式”地收录每部经书的全部词语,并显示其频数,然后对其辨读音,定词性,立义项。
《左传卷》主编李孝仓回忆,自己从1996年承担《左传卷》编写任务,到2012年年底交稿,这一部分涉及的编写人员前前后后就有40多位。仅仅为了《左传》中的“之”这一词条,就编写几千条、花费3个多月。
成员们面临的,还有职称福利等实际问题。编《十三经辞典》,不但是件几乎没有稿费的苦差事,最初还不算科研成果,不少人受了影响。“可贵的是,大家都自觉、自愿——干了这件事,我们认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1994年夏,《孝经》正式定稿,为其他辞典的编纂确定了基本框架。2002年,《十三经辞典》(《毛诗卷》《论语卷》《孝经卷》《孟子卷》《春秋谷梁传》)正式出版。然而,出版几册之后,由于出版及编写方面遭遇瓶颈,辞典的编纂几乎濒于夭折。
直到2009年,陕师大将《十三经辞典》纳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给予研究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几乎断炊的编委会才得以渡过难关,使《十三经辞典》最终全部完成任务。
浮躁社会中的“十年磨一剑”
当辞典最终完成,一心投入编纂的迟铎已是满头白发。曾多次生病的她,硬是把这块“没有人愿意啃的硬骨头”给一点点啃完了。
“百人的编纂团队,紧紧攥成一个拳头,才能在中国文化的河流中执楫推舟。”迟铎说,在经济大潮涌动、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才更显出它的可贵。
这项浩大的工程、一万多个日夜的努力,也得到了最好的嘉奖。《十三经辞典》多个卷本分别获得多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项。学界评价,《十三经辞典》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实用性,还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儒家经典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为断代或系统的汉语史、词汇史、语法史提供可靠、完备的原始资料,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了翔实的素材。
28年风风雨雨,团队中一些成员退休、故去,当年的那批青年成员则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学者,活跃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成为学术带头人或主力军。
“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投入这个事情,但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而且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十三经辞典》主编白玉林说。《十三经辞典》的故事并没有画上句号——目前,迟铎先生和她的团队还在继续着《十三经辞典》的修订工作。“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迟铎说。
记者 孙海华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