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间普通的书房,“藏身”于陕西师范大学家属区,屋里堆满了线装书和资料。这也是一间传奇的书房。在这里,甘于寂寞的迟铎先生,带领一支逾百人的专家团队,用28年去完成一项事业——编纂《十三经辞典》。
这曾是一项被学界权威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共计15册、3000多万字的“辞典”终于得以全部完稿、出版。
啃一块没人愿意啃的硬骨头
“不图名利,不求职称,不顾他议,兢兢业业埋头读书,认认真真潜心钻研。”最近出版的《十三经辞典编纂纪念文集》中,提到了学界对编纂团队的评价,这部巨著承载的,正是“那个年代,老一辈先生们‘匠人精神’的最好体现。”
集中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十三经”,是我国现存古籍的始祖。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到《仪礼》《礼记》《春秋左传》……从古至今,无数学者为这13本经书终生苦读,却终因难解其意,嗟叹不已。
迟铎告诉记者,无论是在编写规模、难度还是影响上,《十三经辞典》的编纂都在我国文科科研项目中十分少见。“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人敢动这个题目。”
为了不再让后来人“皓首穷经”,上世纪80年代,在陕师大辞书编纂研究所原所长刘学林力主下,这项浩大的学术工程——《十三经辞典》编纂工作确定启动。
得知他们要编《十三经辞典》,有人质疑:没有经学专家,没有系统读过“十三经”,凭什么编纂?也有人怀疑:清代儒生整天钻在故纸堆里,“皓首”只穷一经、两经,你们能编纂出“十三经”?
“只要是汉字写的,我们就不怕。”刘学林回应,没读过就读,读不懂就学。谁天生什么都会?他邀请到刘尚慈、高树操、胡大浚、汤斌、饶尚宽等一批国内学者加盟,他们在学界颇有造诣,为编写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但研究所内部大部分是年轻人,几乎没人系统读过“十三经”,刘学林专门为他们请来一批老先生担任顾问。至此,一支由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所主持、全国十几所院校专家学者组成的《十三经辞典》编纂委员会得以组建。
编纂初期,“辞典要怎么编,编成什么样?”专家们展开激烈讨论,甚至争论。大家最终形成共识:这部辞典,不同于一般的语词词典,是专书辞典——它要对每部经书进行语言研究,呈现每部经书语言的使用状态;它要对含有经意的词语进行详解,肩负起帮助读者读懂经书的任务。
![]() |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