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让历史熔铸青少年心中的英雄
青少年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于心并实践于行,能否在稚嫩的心中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文化自信,则决定着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习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曾不止一次勉励青少年。
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说,“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反复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稳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
如何让真善美直抵青少年内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要让文化自信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首先得让他们喜欢本土的、本地的、本国的文化,需要用好看的故事、好玩的游戏、好听的歌曲去感染青少年。”孙宏艳说,其实很多电影、文学作品首先要有吸引力,再把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包含于其中,才能让青少年在接纳中国文化的同时,接纳核心价值观,最终产生文化自信。
其实,在青少年喜欢的文化平台上去进行引导,已经成为不少文艺工作者的自觉选择。在青少年聚集的网络文学领域,如今,弘扬家国情怀成为新风。“《琅琊榜》、《伪装者》之所以火,是因为‘三观’正、有家国情怀,得民心者得天下。”网络作家夜神翼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网络作家天子,他说,“正能量才是网络小说的主旋律,毕竟孩子们的内心还是渴望向上的,喜欢正义得到伸张,喜欢努力才有收获。阴暗面的小说虽然一时感官刺激,但人看完后心里是不舒服的。因此每一部大火的作品都有积极向上的东西。”
而要想让文化传承真正受到重视,制度化的安排也必不可少。利用高考“指挥棒”对学生教育的指向性力量,通过考题考点的选择,抵御和消解大众文化对学生历史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增强历史责任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身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力量,能穿透时空,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英雄人物教育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形式。例如,可以通过高考作文写作,让学生理性、负责地表达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导向。”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管然荣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