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好样的!第一书记们(人民眼·本期聚焦·干部驻村)【4】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卞民德
2015年12月11日04: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当老师,还是当学生?

  “在农村干了一年,才知道什么是接地气”

  谁是群众?长什么样?坐在办公室里想,和蹲在田埂上看,得到的答案不一样。

  每一拨第一书记出发前,都要先“充电”。山东省委组织部把严格选拔的第一书记,分成一个个“连队”,在沂蒙老区组织封闭式培训。课堂上,学习“三农”的政策、工作办法;红嫂教育基地里,找寻党执政的力量之源;烈士墓前,身着迷彩服的学员们高擎队旗,重温自己的誓词。一切的一切,只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群众。

  7天下来,来自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的马倩一直在反思:“组织上入党了,思想上呢?老区人民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还是这么穷?怎样才能让他们早一天过上好日子?”

  来自省委组织部的张健,用了一连串的句子,描绘群众的模样:他们是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的老王家,是想着孩子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的老李家,是让丈夫打工挣大钱回家的新媳妇,是养三五只鸡赚几个钱换袋烟抽的老大爷。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小九九。有时候很大气,能用乳汁救伤员;有时候又很小气,谁动他一棵庄稼就跟谁没完。有时候很可爱,吃他几根自家种的黄瓜,给他钱,他跟你急;有时候又很可气,为点鸡毛蒜皮的事,闹得邻里不和,好几年都不来往。

  驻村一年,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给城里来的第一书记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省纪委选派的李鹏永生难忘,到莒南县相沟乡石家崖村任职的第一天,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大娘听说李鹏要去看她,一大早就拄着拐杖出门,蹒跚着走了20多分钟,专门买来一包3元钱的香烟。后来,李鹏才知道,老人家吃低保。这件事,让李鹏十分内疚,延续多年的抽烟习惯,从此彻底改变。

  省发改委的韩帅,曾在机关做农网改造工作,过去天天看报表、写材料,工作成绩一大堆。但真正到了村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220伏的电压有时不到120伏,电灯用不了,电视看不了,一用电磁炉就跳闸。“那会儿,真想打自己的耳光。”

  “下来了,才真正感到基层培养人、基层锻炼人、基层检验人。在农村干了一年,才知道什么是接地气。”不断地反思中,第一书记们在成长。不少第一书记反映,在和群众摸爬滚打、苦干实干中提升了思想境界、锤炼了意志作风,增长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抱着还情、还债、还账的真情实意对待贫困农村,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走访特困家庭,想泪流时别吞咽;接触辍学孩子,该解囊时要慷慨。”省文化厅选派的王炳春反思,不懂“三农”就不懂国情,不懂农民就不懂民情。“时刻想着农民,想着穷人,想着绝大多数人,政治上才清醒,政策上才合乎民心,国家才长治久安。”

  有人说,谁不愿在高楼大厦里吹着空调做事,那些愿意到村里去当第一书记的,还不是在单位没提拔机会,迫不得已才去农村镀镀金?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的张金柱,到村任职的前120天里,只回家待了4天。群众很少见他坐在办公室里,没见他穿过皮鞋。只要有要办的事,他从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大热天还是下雨天。遇到工作忙,中午就在办公室冲碗方便面,啃个馒头。

  这位“拼命三郎”报名当第一书记时,已经57岁,再有3年就要退休,可偏偏对农村着了迷。像张金柱这样的第一书记,为数不少。在村里被群众不吝溢美之词的,回城后没被提拔的也不少。

  就是这样的一帮人,谁还会说,是为着自己的“官帽”去干事?

  山东省委副书记龚正郑重地说:“实践充分证明,群众需要干部,干部更需要群众。谁能吃苦、谁不怕困难、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学到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在机关练不成的本领。对当过第一书记的干部来说,今后不论在哪条战线上战斗、在哪个岗位上工作,这段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1日 16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