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好样的!第一书记们(人民眼·本期聚焦·干部驻村)【3】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卞民德
2015年12月11日04: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老八路”又回来了?

  “有些活俺们自己都嫌脏,省里来的干部带头干,比俺都像土把式”

  对来考核第一书记的评估组,乡亲们的心里挺矛盾。欢迎,是因为谁都想夸夸自个村里的第一书记;抵触,是担心这些人一来,意味着第一书记要走。

  山东省卫计委副主任于富军,走访有省派第一书记的临沂6县、78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被感动。

  “老八路又回来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老党员,总是重复这句话。于富军很好奇,第一书记和老八路有啥关系?

  老乡们说,当年共产党、八路军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净帮衬穷苦人,从不占群众一点便宜,第一书记就是这个样!

  刚进村时,群众看第一书记眼生,第一书记看群众也眼生。怎么和群众打成一片,是第一书记面临的共同问题。

  进村前的培训班上,基层的优秀干部、省里的“三农”专家,都讲了不少办法。每个要下村的第一书记,脑子里都有一根弦:跟群众打交道,千万别把自己当干部。

  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司继胜,决心让自己变成彻头彻尾的村里人。到武城县李家户镇王家户村后,看到村民家里连个像样的板凳都没有,司继胜坚决退掉镇上配的沙发、洗衣机。每天的穿着,就是培训班发的军用胶鞋和儿子穿旧的运动服。

  平日里,司继胜早出晚归,身影融入群众中:一块浇地耕种,合力推粪打药,村民盖房当小工,大娘拾柴抢着背,大爷放羊帮着看。在帮干农活过程中,与乡亲们聊聊天、拉拉家常。

  更值得说道的,是司继胜对乡亲们的尊重。就拿进门走访来说,农村平时大门开着,可并不是迈腿就能进,进去了也不是啥话都能说。司继胜心细,想出个“十步法”:适度敲门、大声喊话、礼貌问候……一遍程序走完,没有进不去的门,没有说不上的话。

  村民私下里都说,省里来的这个官还真行,一点架子都没有,像个老支书的样。走在村里,群众老远看见司继胜就打招呼,有啥事也乐意跟他说。

  鱼水情深,靠的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给群众最大的尊重,更靠为群众谋利益时的勇于担当。

  来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牟晋京,在武城县武城镇孟王庄村帮包,一心想为群众谋个好项目。县粮食局想找个村搞订单农业,牟晋京一琢磨,这事不赖。费了不少劲,终于和粮食局谈拢,可没想到有的村民不买账。

  “支书在广播里反复广播,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大部分村民接受了,最后只剩下一个‘钉子户’,村干部去了几次都没有谈妥。”因为临近播种,牟晋京决定自己登门。几番来回,好说歹说,老乡终于签了字。

  “万万没想到,轮到他家种的时候,他家已经提前自己种上了,还是不按村里的规划来。”当时的心情,牟晋京无法形容。其实,如果这位老乡不种,对整个项目影响不是很大,但老乡肯定要受损失。“和村支书一商量,第二天一大早给他旋耕了,重新种上了粮食局的,又给他送去200块钱的种子补偿款,因为我们有合同,又给他补偿了损失,老乡也没反对。”

  收粮时,这位老乡家的亩产将近1300斤。4亩地的玉米,比往年多收入五六百元。后来,老乡见到牟晋京,满脸不好意思。

  只要真为群众好,虽说当时群众未必领情,但天长日久,群众心里有杆秤。

  考核组的成员,经常听群众说这样的话:“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干部”,“有些活俺们自己都嫌脏,省里来的干部带头干,比俺都像土把式”。

  村民们的不舍,还源于第一书记们的真奉献。他们常年吃住在村,做不了父母的好儿女,当不成儿女的好父母,有的亲人身患重病却无法照顾,有的没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

  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再多的疑问也迎刃而解。难怪,第一书记要离开,起初满腹狐疑的群众,牵衣顿足拦道哭;难怪,父老乡亲的挚爱,让数百名第一书记放弃回城,主动留下来接着干。

  离开兰陵县南桥镇石埠村时,大众报业集团选派的第一书记王洪亮,给在同一个镇帮包的老处长岳耀军发了条短信。一是告别,二是对他留任表示敬佩。“老处长只回了4个字:‘我也想家’。我知道他家有年迈的母亲,更知道这4个字中,包含的对事业、对家庭、对乡亲的感情。”

  去年正月初三,山东团省委选派的第一书记程凯就领着老婆孩子回了村。任职期满一年,他坚决要求再干一年。任职期满两年,他还要求接着再干。“心里放不下乡亲们,引来的项目刚启动,更担心,换了人接不上茬!”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