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畸形”城市化历程:彩礼先跟城市接轨 图【2】

2015年12月09日07: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乡村“畸形”城市化历程:彩礼先跟城市接轨 图

  更多的崖边人,从结婚开始和钱较上了劲儿

  阎海军在城市的生活很简单,下班后他保留了儿时的习惯,要么独自阅读,要么陪家人聊天。他总觉得自己和城里的朋友有些“合不来”,他们喜欢的一些生活方式,自己总有点儿接受不了。

  这个农民的儿子想在崖边找到共鸣,回家时若碰上婚丧嫁娶这些“崖边人最具仪式感的生活”,他都会尽量参与。过去的崖边,无论是出生、迎娶还是死亡,都会全村出动,“村庄就在这样的生离死别、迎来送往中繁衍生息、不断壮大,从明末清初建村时的几户人发展到了如今的80多户人家”。

  但努力想要融入的他发现,自己插不上话了。在近年寥寥无几的崖边婚事里,彩礼已代替婚嫁双方成了村民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崖边的彩礼标准在3万到5万元,这是个偏低的数字,周边城市的一些农村甚至明码标价“大专8万元、本科10万元”。

  崖边人阎光荣在他32岁那年终于结了婚。新娘韩艳花是邻村的姑娘,两人在外打工时自由恋爱,很快走到了一起。但韩艳花是“偷跑”出来的,阎光荣家里穷,她知道丈夫付不起彩礼钱,于是结婚的大事也没跟家里知会一声。

  气冲冲的韩艳花父母拉了一帮子人赶到崖边,强行带走了韩艳花。他们放话,“4万元彩礼,一分钱不能少”。老两口的两个儿子都没结婚,指望着用韩艳花的彩礼钱来讨媳妇。

  谁知那时韩艳花已经怀孕。此后几个月,韩家人多次翻山越岭到崖边讨要彩礼,阎光荣又是躲又是跑。后来,孩子快生了,没辙了的韩家人逼着阎光荣写下欠条,这才让小两口团聚。

  闹剧仍未结束。因为迟迟还不上彩礼钱,韩家的两个儿子跑到阎光荣家大吵一架,慌乱中,小儿子的头被打破,血流了一地。

  “结婚成了崖边人严重的负担。原本表达礼数的彩礼,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又让一些农村婚姻的买卖性质不受制约地浮出了水面。”阎海军说。崖边人的婚礼也连带着变得越来越“浮夸”,昔日的唢呐、大鼓、骑着毛驴的新娘早已被车队、跟拍摄像以及掌勺的饭馆大厨所取代。

  自己也无法免俗,他娶了长在城里的媳妇,婚礼也选择在城里的大酒楼举行,操办的流程正是“车队、摄像和掌勺大厨”。

  有老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彩礼往往还是一对木头箱子一床被子加粮食,随后30年,彩礼从1000多元蹭蹭地涨到了三五万元,女方通过媒人漫天要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村里一户人家为娶媳妇,欠下10万元,至今仍在还债。

  阎海军对此很是忧伤,畸形的彩礼制度正反映了在城市化冲击下,崖边婚姻的现状:婚姻不是恋爱水到渠成的结果,反倒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为了钱和私欲,什么都可以染指。

  崖边的光棍多起来了。他做过统计,2013年,村里25岁以上的光棍达19人,而整个村子的人口,不过一两百人。

  于是,有崖边人为了结婚,不惜送上自己的亲妹妹,和对方交换一个老婆。结果,对方送来的女人不愿意和这个光棍过,只待了一晚便回去了。被全村人耻笑的男人灰溜溜地出去打工,从此很少回来。

  还有28岁的“老光棍”没钱找老婆,就和姨妈的女儿同居,最后表妹还怀了孕。姨妈见女儿肚子大了,来找侄子谈判彩礼钱。在外打工的侄子凑不出钱,亲人间大打出手,姨妈把女儿的大腿紧紧抱住,却被侄子一脚狠狠踢开。

  更多的崖边人,从结婚开始和钱较上了劲儿。欠下外债的家庭开始了轮回,生儿育女,再为子女的上学、工作、婚事费力攒钱,变得市侩和斤斤计较。

  

村里一户人家上锁的大门

  不孝顺父母的人越来越多,连舆论也失去了力量

  和婚姻一样,村庄另一项最重要的事情也在发生改变。

  一个崖边的老人生了重病,他的儿子没给父亲寻医问药,反而急急忙忙开始筹划后事,又是准备寿衣,又是准备棺材。一天,有村民去探望老人,总算带给了他一个好消息:“我来你家路上听说你儿子去请大夫了。”

  躺在炕上的老人“一下子精神了”,可等了许久也不见医生。老人叫来孙子询问情况,孩子说:“医生已经走了,那是我爸叫来的兽医,是给驴看病的。”

  阎海军不知道那位老人听后的心情,因为老人没几天便病死在了炕上。

  “这就是农村老人的现状,不仅是崖边,很多人对父母的‘犬马之养’都无法兑现,何谈‘敬爱之心’。”阎海军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平衡代际关系被打破,家庭关系的主轴由父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化,族权、夫权主导的社会结构发生裂变,老人的威严不再被推崇。

  他对崖边人的变化无可奈何。经济发展了,人们凡事都朝利益看,一天比一天衰弱的老人便成了受歧视的对象,老人在家中无法创造价值,成了“多余的人”。

  一个名叫钱永福的老人晚年在二儿子家养老。最早,他还能给儿子做家务或是放羊,可自打生病以来,他能干的活儿越来越少,儿子和儿媳便常常辱骂老人,不给饭吃。

  村里的人去看钱永福,劝他找个大夫,老人却说:“钱我有,但人家(儿子)没这意思,我不能自己叫。”

  生命的最后时刻,钱永福不愿再面对儿子,选择了绝食。他跟村里来看他的朋友说,自己已经10天没吃饭了,“这次一定要给人家(儿子)死了”。说完这话,泪花从浑浊的双眼里溢出。

  几天后,钱永福死了。

  曾经,不孝的子女在崖边会遭受极大的舆论谴责。可现在,“不孝顺父母的人越来越多,连舆论也失去了力量”。钱永福死后,他的儿子在葬礼上大哭,村民依旧捧场,却无人出面指责。

  “崖边甚至是全中国每个农村的老人,只要还出气,都不会放弃劳作。他们有一个无形的压力,不劳动就会被当成废人,就不好意思再吃儿女的饭。”阎海军说起老人有些哽咽,他的父亲前些年因为干农活儿时不小心削掉了一节手指,母亲也曾不小心从梯田摔落。“怎么会不担心呢?可我也无能为力,我不能丢下自己的工作,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把父母接到城市,更何况老人根本无法适应城市。”他说。

  阎海军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祈祷父母不要出事”。好几次回家,他都赶上清明,陇中高原的树还未抽芽,夹在山间的崖边村和黄土地融为一体,风一过,尘土飞扬,瘦削的树枝摇摇欲坠。

  那身影像极了崖边的老人。他们和子孙儿女背道而驰,却依然以瘦弱的身躯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