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荣早期演出照片
郑玉荣和丈夫冯国营在马街书会上
一家人演出旧照
原标题:两位盲人演出偶遇结为师徒后来意外发现他们是亲姐弟!(组图)
30年前,刚出生不久的她被抛弃在路边雪地上;20年前,一个男孩也在寒冷的雪天在路边被人捡到。两人都是双目失明。
2011年,同样唱坠子书的她和他偶然相遇,成为师徒,后来竟意外发现两人是亲姐弟!
现在,他们在郑州录制河南坠子传统唱段,他们想通过郑州晚报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前情提要
“唱三弦一拉响叮咚,论听书哪胜正本明……”昨日上午9点,河南文化产业大厦14楼“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内,伴随着悠扬的坠胡,苍凉哀婉又华丽流畅的唱腔在录音室里响起。
舞台上,一位身着黑色旗袍的女艺人手拿简板,神情庄重。她录的是河南坠子传统曲目《大明英雄会》,这是一个大本书。随着剧情发展,她的演唱时而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激昂……长达一个小时的录音,她没有任何停顿和错误。
一曲终了,有人上台搀扶她小心走下,人们这才知道,她原来是个盲人。
录制过程中,有个小伙子在台下坐得笔直,一个小时几乎一动不动,他也是盲人。他叫杨明明,今年20岁。台上唱坠子书的,是他的亲姐姐郑玉荣,今年30岁。
亲生的姐弟,为什么不一个姓呢?他们为什么会来到郑州录制唱段呢?走近他们后,我们感慨:他们不幸的身世和传奇的经历,真是比影视剧还要曲折。
姐姐的故事
养父母对她视为己出
郑玉荣从小双目失明。父亲叫郑学忠,母亲叫武秀琴。虽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务农的父母对她很好,家里虽然贫寒,但她并没有吃多少苦。
七八岁时的一天,母亲把她叫到身边,说起了她的身世。这时,郑玉荣才知道,爸爸妈妈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她是1985年冬天,养父从路边的雪地里捡来的,当时她刚出生不久,哭得快断气了。养父看出她的眼睛有毛病,但还是把她抱回了家。打开襁褓,里面没有任何信物。
养父母膝下无子,将她视为己出。
之所以要告诉她身世,是因为他们身体都不好,担心自己万一哪一天不行了,有残疾的郑玉荣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养活自己。养母还说,不要记恨亲生父母,将来有机会可以去找他们。
这一天,郑玉荣好像一下子就成熟了。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在洛阳免费给盲人看眼睛。养父母带郑玉荣去看,但还是没有治好。
养父说,捡到郑玉荣的时候,她满身燎泡,到现在她身上还有很多疤痕。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