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岳”岳云生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王俊景摄
剪纸大师叶长友的作品展。王俊景摄
新华网兰州8月28日电(王俊景)在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这样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这里荟萃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兰州太平鼓的粗犷雄浑;永登高高跷的惊险刺激;兰州鼓子的古韵悠扬……以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见证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
在这座“非遗”陈列馆里,有三家传习所尤为引人关注,分别是兰州泥塑传习所、兰州刻葫芦传习所和兰州剪纸传习所。“泥人岳”岳云生、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熙越和剪纸大师叶长友坐镇三所,坚守着兰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阵地。
日前,由国家网信办组织的“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行活动来到了这三家传习所,对兰州“非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深入调研。
岳云生:独守“桃花源” 拒绝产业化
泥塑,俗称手捏泥人,兰州泥塑也号称是“兰州一绝”。
在兰州的民间艺人圈,岳云生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由于作品生动、细腻、朴实,他被亲切地称为兰州的“泥人岳”。
目前,岳云生创作的泥塑作品已有几千个,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3000个丑人脸谱,虽然丑到极致,但细细品来又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如今,年近七旬的岳云生依然坚持创作,但精力大不如前。对他来说,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出售。
“想到他们要被卖到很远的地方去,还是会觉得难过。毕竟,卖一件少一件,我已经没有那么多力气制作出同样的作品。”岳云生说,“而且,参观的人那么多,橱窗空空也对不起观众。”
当被问及为何不引入机器化生产时,老人略微有些激动:“也有美国人和日本人在网上看到我的作品,专程来兰州找我,希望给我出资办厂,但我拒绝了。我不想将自己的作品搞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那些丰富的情感和微妙的感情,是机器无法刻画出来的,失去了思想,灵气与创意的泥塑,我是不会去做的。”
机器无法取代,那么,寻找传承人可不可行?岳云生不是没有想过,但捏好泥人,用他的话讲,“需要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技术三天就能学会,但这些素质却是没法教的。”
迄今为止,岳云生已经带过数十名学生,尚无一人学成。
不过,他依然乐观,“我自己也是自学成才,相信以后一定还会有这样的人,他热爱这门艺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