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东吴孙权经营“中型企业”之道【2】

2015年06月17日10:47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东吴孙权经营“中型企业”之道

  发展格局

  牵制大型公司 联盟同类公司

  很多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小瞧鲁肃,其实鲁大哥的战略眼光,在三国时期绝对是第一流的。他为了扶持盟友,把庞统这样的奇才往蜀汉公司送,还亲自开介绍信。将盟友养大,也是为减轻中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让巨无霸竞争对手多一份掣肘,自己则多一份生存空间。

  东吴公司之后的路子,基本上按照鲁肃设计的轨道走。对曹魏公司,保持应有的尊重,但完全走自谋发展、自负盈亏的路子。你老曹生日,我送贺卡、送生日礼物,礼貌得很。要我家儿子去你们许昌总部上班,不好意思,路太远,咱不放心,还是待在本地好。

  曹魏公司有麻烦了,在本着有利于本公司的基础上,咱帮你解决。例如关羽北伐,吓得总部要迁都,孙权赶紧派吕蒙袭后路。我帮老大你解决麻烦,我获取实惠:得到荆州。这样做,总部也高兴,曹丕为此还写信夸孙权。

  不过,一旦你们想吞并本公司,那咱就绝不妥协,奉陪到底了。因此,这家中型企业与曹魏大公司的摩擦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微妙的关系在濡须之战显露无遗。公元212年,曹魏公司又大举南下,想吞并东吴公司。没想到春水上涨,此次收购行动眼看着要泡汤了,老曹赖着不想走,不愿意接受此次并购行动又失败的现实。这小孙可体贴大公司的难处了,特意写封信,给老曹温馨提示:“春水方生,公宜速去。”不过,后面又加个小便条,俏皮地说:“老曹你要是不完蛋,小孙我早晚睡不着。”老曹也不生气,感叹说:小孙是个诚实的孩子,不说假话。

  对大公司表面恭敬,实际对抗的态度,跃然纸上。东吴公司的这种思路在229年暴露无余。这一年,东吴公司上市,规模虽然没上去,规格却上去了,孙权称帝,从地方分公司经理(吴王)升格为总经理、董事长。

  蜀汉公司派陈震来庆贺东吴上市,东吴公司也向蜀汉公司交出了一份企业上市发展计划,其愿景就是与蜀汉一起做大做强,计划如下:两公司以携手发展为共同愿景,一起吞并曹魏公司,“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这等于是同曹魏大公司彻底断绝从属关系,从此成为竞争对手。至于分红,则是在对前景做乐观预期的基础上,蜀汉公司分得兖州、冀州、并州、凉州,东吴公司分得豫州、青州、徐州和幽州。当然,也就是一个愿景而已。

  从这份上市计划书来看,东吴公司还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地方性的企业。它的发展不完全是排他性的,而是与蜀汉公司共存。这也是秉承了鲁肃经理人的发展思路。

  东吴公司一直没有完成鲁肃所定的长远目标——“高帝之业”,当然估计鲁肃也没那个心思,只是鼓舞一下小孙老板而已。但从赤壁之战后,东吴公司能强大地存在七十多年,也算是挺成功的中型企业。

  企业有活力的诀窍

  确保人才不断层

  保证一家中型规模的公司在巨无霸对手的威压下,能够长期地生存下来,还让对手有所畏惧,这不能光靠滚滚长江做屏障,最重要的还得靠人才。人才策略才是最根本的策略。

  宋朝学者洪迈就曾夸奖,东吴公司最大的战斗力就在于:人才从来就没有断层。创业时期有周瑜,紧接着有鲁肃,能巩固与友好公司的合作关系;再接下来有吕蒙,吕蒙死得早,马上有陆逊补上。陆逊是个守中有攻的人才,他能让东吴公司在守成的同时有所进取。陆逊没了,其儿子陆抗又顶上。陆抗时期,东吴公司进入崩塌式衰退期,但骨干人才在,公司就不会破产。

  可以说,东吴公司一直受惠于孙权时就制定下来的人才机制。公司是由人组成的,人才在,而且受重用,公司就在。(文/刘黎平)

  上一页12 上一页12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