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论坛广州峰会探索社区慈善模式【3】

2015年06月10日14:59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中国慈善论坛广州峰会探索社区慈善模式

  探索中国社区慈善发展模式

  下午的论坛以“中国社区慈善发展的模式探索”为主题,从“社区慈善+政府”、“社区慈善+社会组织”、“社区慈善+企业”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目前社区慈善发展的若干模式与创新做法。

  

香港理工大学第三部门教研室主任陈锦棠

  香港理工大学第三部门教研室主任陈锦棠教授通过分享香港的做法和案例,具体分析了政府推动慈善工作的角色和措施。他介绍说,香港的慈善事业早先都是依托民间力量,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社会组织才开始与政府建立伙伴关系。九十年代,香港的慈善团体在立法会和政府咨询委员会中取得了席位,真正参与到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福利服务的规划之中,慈善机构也开始了多元化服务。2000年之后,香港政府通过成立政府基金,逐步解决社会组织初期发展所需资金问题。香港政府对官、民、商三方合作采取非常肯定的态度,倡导多元化的跨界合作,积极推动搭建平台、设立问责机制,对成功的合作案例进行褒奖和鼓励。

  

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会长王先胜

  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会长王先胜介绍了我国社区基金会发展的情况,目前全国3000多家基金会中,社区基金会仅有20家左右,数量微乎其微,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他提到,社区基金会的存在和发展有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社区必须相对是个熟人社会,二是社区居民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关联,三是社区里要有一群有能力、愿意奉献、乐衷做公益的人士。

  

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李爱君

  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李爱君介绍了社会组织应如何联络多方资源,发动社区居民,开展慈善活动,推动社区发展。首先,社区组织要抓住社区居民的需求,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用社区基金会盘活社区多元资源,构建社区公益组织生态链。第三,在社区公共服务中不断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桃源居治理和服务模式最重要的创新点在于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体系的构建,当社区资本与资产得到企业经营服务后,具备了自我造血机制,与公益组织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关系。

  

IBM 公众事业合作部中国区经理梁伟娜

  IBM 公众事业合作部中国区经理梁伟娜介绍了IBM如何通过专业志愿服务助力社区发展。IBM员工志愿者为老人提供计算机知识普及和应用教育、为青年提供IT教育、为求职青年进行面试培训等,不仅施展出员工的专长,更加彰显志愿服务的价值。

  中国慈善论坛是中国慈善联合会等多家慈善机构发起的全国慈善事业的品牌活动和交流平台,旨在聚焦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的热点议题,促进慈善事业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外慈善界搭建一个富有影响力的慈善价值传播平台。

  

  上一页123 上一页123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