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浙江爬坡新常态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吴秋余  张  炜  顾  春
2015年04月15日04: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片说明:

图①:3月17日,在杭州一家生产汽车发动机的工厂车间内,一位工人操作电脑,控制几台大型机器人工作。

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图②:浙江省仙居县借力项目开发,大力推进“五水共治”,换来山清水秀的良好居住环境。

王华斌摄(人民视觉)

图③:2014年11月4日,行人从舟山新城一处建筑工地的外墙宣传标语边走过。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图④:2014年10月15日,收割机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内的成熟水稻田里进行收割作业。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图⑤:2014年11月3日,舟山市定海区一家船厂的工作人员手拿对讲机在施工现场。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图⑥:舟山市定海区沿海的造船企业。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图⑦:2014年12月14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一位经营户(右一)在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两位客商介绍新款厨具。

新华社记者 谭 进摄

版式设计:李姿阅 

拨开一帘细雨,正是三月江南。

这雨有些清冷,有些朦胧,然而就在雨丝与阳光的交替中,垂柳含烟,碧桃吐艳,春天渐行渐近。

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浙江,也在速度换挡的“细雨”中奋力爬坡,坚定“入春”。

“八八战略”,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确定的重大发展方略,成为浙江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金钥匙”。“面对新常态,浙江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奔着问题去解决,向着优势去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健康轨道。”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字字铿锵。

春雨淅沥。浙江正行走新路,收获新知。

新常态是“富态”——

新阶段 新亮点

破解“速度焦虑”,迈向速度与质量新平衡

浙江似乎比全国更早领略到新常态的“寒意”:200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增长仅3.4%。自此,浙江告别了连续19年的两位数增长,去年增长7.6%。

高速旋转的陀螺慢下来会不适应,浙江也曾有过“速度焦虑”:来势汹汹,节节下滑,速度回落究竟有没有底?就业增收会不会受影响,楼市金融会不会有风险,速度回落到底能不能承受?

先登顶的人总是先缺氧,先行一步的浙江开始仔细打量眼前的“新常态”——

透析速度看经济,浙江坦然了。

增速换挡符合客观规律。现实中,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浙江“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国际上,后发追赶型经济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增速普遍回落,浙江人均GDP已超1.1万美元,增速放缓势在必然。

增速换挡不会“高台跳水”。经济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浙江经济的草根特性、浙江群众的务实肯干、浙江干部的变革自觉蕴藏着顶住下行压力的巨大潜力。今年“开门”,浙江经济暖意融融。1—2月,浙江工业利润增长20.28%,而全国下降了4.2%;出口增长32.5%,高于全国17.5个百分点,创近4年来最好水平;工业用电实际增长5.7%,为近3年来最高增幅。

增速换挡浙江能够承受。就业不降反升,房价基本企稳,担保链风险正在化解。而从现在开始,只需年均增长6.5%,就能践行2020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的承诺。

跳出速度看经济,浙江更是释然。

“在办公室想想全是困难,到基层看看都是办法。新常态的特征是‘有减有增’,摘掉速度的陈旧眼镜,你会发现浙江满眼都是新亮点!”浙江省省长李强说。

质量效益稳中有进。

“我们一分钟就能生产一辆汽车!”在上海大众宁波工厂车间里,只见一台橘红色机械手将汽车侧围部件抓起固定,对面的机械手迅速焊接,四溅的火花尚未消失,另一台银灰色机械手已推送部件至下道工序。560台机器人在这里演奏出全球最快的生产节拍。

今年1—2月,浙江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8.5%和9%,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8.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6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稳中提升。

“哪个老百姓早上醒来会想GDP呢?还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杭州市委书记龚正说,群众更关心收入增加、生态环保和社会平安。打开浙江人的钱包,有三个“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14年和30年居各省区第一;城乡收入比缩小为2.09倍,全国最低。

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推开窗就是云,撩开云就是青瓦屋顶和满眼松杉,村里人舍不得走,城里人放假就往这跑。”松阳县平田村村民江根发说。

有货币形式的财富,还要有生态形式的财富。去年,浙江消灭了近6500公里的垃圾河,其长度相当于长江干流;雾霾天数下降17%,成为拥有最多“洗肺”城市的工业大省。

对发展的认识,往往在发展中廓清。浙江人明白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在经济减速的同时提质增效,从而使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

“新常态既要求有中高挡的速度,又要求有好的质量效益,这是经济发展迈上更高平台后才能出现的状态,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富态’不是‘窘态’;是‘好常态’不是‘坏常态’。”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

新常态是“长态”——

新机遇 新追求

破解“结构胶着”,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

“这次真的回不去了!”

在浙江人眼里,新常态是“长态”,长期状态:

由劳动投入等因素决定的潜在增长率放缓具有长期性。过去30多年,浙江经济增长主要靠廉价劳动力。如今,人口红利拐点提前到来,浙江仅技能人才缺口就达700万人。

资源环境约束也具有长期性。浙江以占全国1%的土地,承载了全国5%的人口,产出了全国7%的GDP。许多企业想做大,却苦于没有用地指标。环境容量也已触及“天花板”,八大水系均受污染,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Ⅴ类。

新常态不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而是未来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只能破除速度期待、路径依赖,在调结构、促转型上打一场‘持久战’。”宁波市委书记刘奇直言。

然而,先进生产力产生、扩张有难度,落后生产力萎缩、退出也有难度,如何破解“结构胶着”?浙江打出了转型升级组合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导经济奔向“绿富美”。

“秀山丽水、天生丽质”的丽水,也曾在“两座山”之间纠结: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子孙后代不答应;可死守绿水青山,转移支付不够花,开发冲动不会减,守也守不住。

几番思量,丽水人心里亮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说不要发展,而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

在丽水古堰画乡,品着龙泉瓷泡出的有机绿茶,望着窗外悠然远行的片片白帆,午后的时光转眼即逝……这里280元一晚的民宿江景房,周末、假日天天爆满。“丽水两条腿走路,既让产业变‘绿’,发展与生态环保不矛盾的产业;又让‘绿’变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丽水市副市长葛学斌说。

站在风口才能拥有未来,引导新兴产业走向“高大上”。

浙江抓“四换三名”——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加快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产业。走进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的阿里云公司,1100台高密机柜在恒温机房里昼夜运行。正是这片“云”,让每年“双11”淘宝网平稳度过前几秒的点击洪峰;依托这片“云”,有望长出比淘宝更大的企业。杭州市市长张鸿铭说:“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是‘一号工程’,杭州的信息经济将从盆景发展为风景,从风景发展为风光,到2020年力争达到万亿元级规模!”

杭州玉皇山下水澹生烟,黄的油菜花、紫的二月蓝,沉浸在淡淡白雾中。这个有乡愁的基金小镇实际上并不宁静,104家基金机构的电脑正在全球市场上紧张“厮杀”。5年后,这里将引进培育核心企业100家、辐射带动周边300家以上的各类私募对冲基金,管理资产超过5000亿元。在银行总部上,浙江比不过北京、上海,但在非银金融上,浙江完全有机会坐上“首班车”。浙江将大力发展新金融,打造中国金融版图上的“浙江高地”。

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变成“小鲜肉”。

最早的丝绸在浙江,最贵的丝绸却在法国;同为世界三大酿造酒,法国葡萄酒却能比浙江黄酒多卖一个“零”。浙江的传统产业还有很大空间,关键在提升附加值!

在温州的浙江创意园,一台外壳鲜红、曲线柔和的恒和焊机引人注目。温州市常务副市长陈作荣介绍说,这台机器功能没变,只是外观做了工业设计,“张飞变成小乔”,年产值就增加了1000多万元。

正向引导还需倒逼推动。

环境倒逼,逼出“经济健康”。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浙江狠抓“五水共治”。问题在水面,根子在岸上。水污染的根源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治水就是抓转型。

“浦江可以游泳了!”曾几何时,浦江水白沫翻滚,恶臭刺鼻,被称为“牛奶河”。浦江有水晶企业2.2万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25家,大量小作坊将废水直排入河。“钱赚不完,钞票不能躺在医院里花!”浦江铁腕治水,一举关停一多半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小作坊。劣币不再驱逐良币,水晶产业集中度提高,利润不降反升;好山好水迎客来,乡村民宿经济更是劲增284%。

要素倒逼,逼出“亩产英雄”。

宁波对不锈钢行业实施差别电价,存在落后工艺设备的企业,每千瓦时电加价0.3元。结果89家企业淘汰66家,剩下的都是“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新常态下,速度变化是表象,结构优化才是本质,杯子里装什么茶比茶水倒得多满更重要。去年,为给结构调整预留空间,浙江的决策者把GDP增速目标主动下调了1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浙江小试锋芒,初见成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