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50多年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荒山,兀石覆盖,难觅绿色。而如今,这里却青山绿水,林木苍翠,鸟鸣山涧……
阳春三月,登上五岳之首泰山的姊妹山——徂徕山,记者为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陶醉。
变化源于1956年徂徕山林场的建立。
荒山的变迁
“徂徕山造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徂徕山林场副场长郭廷松说,林场成立于1956年,位于泰山东南20公里,是山东省第二大国有林场,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基地。
而1956年之前的一段时间,整个山上只有2000多棵林木。经过第一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这片荒山有了大片绿色,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1963年,徂徕山林场获得国务院“荒山造林光辉旗帜”称号。在随后20多年时间里,徂徕山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覆盖全山,徂徕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徂徕山林场由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改成差额拨款的企业。“这样一来,林场经济条件发生极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林场的经营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当时工人一度发不出工资,造成了职工的流失,最多的时候曾经有170多人外出打工。”郭廷松说,因为护林员的减少,偷盗林木的多了起来,当时平均每天盗伐量100多株,一年丢失林木几万株。
徂徕山林场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人员流失和林木遭到破坏,直接影响的是徂徕山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这个“生态债”不能欠!
徂徕山林场不等不靠,克服困难谋发展。2004年4月,林场积极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多方筹资1260万元,对西部17.6公里的主干公路进行路面硬化改造,并于当年11月竣工通车。利好消息接踵而至:同年6月,徂徕山林场恢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经费由当年440万元增加到1300万元,同时规定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由市财政承担。
2006年,徂徕山林场被批准为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徂徕山园区;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森林经营示范林场;2012年以来,林场利用1.58亿元资金,全面改善林区房、电、路、水等基础设施,解决364户职工的棚户改造,职工2014年收入较11年前上涨了21倍。
2014年,全场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林政管理工作实现“林木无盗伐、林地无侵占”的“两无”目标,被国有林场协会评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
“你有钱能够进口木材,但你拿多少钱也进口不来森林,进口不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郭廷松的话语掷地有声而又意味深长。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