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敬老院院长的孝与忠:30年赡养105位老人【4】

2015年02月14日10: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一位敬老院院长的孝与忠:30年赡养105位老人

  “大家好了,小家的日子才能好”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首《国家》,是李银江的妻子韩素珍最喜欢的一首歌。

  作为李银江的贤内助,韩素珍是敬老院的“内务官”。

  “一进家门,我首先要看卫生间和厨房干不干净。”

  “你说这是家?”记者心头一动。

  “可不是嘛,老人都是我家人,年纪大些的就和父母一样,年纪稍小些的就是大哥大姐。”

  一旁的李银江咧着嘴笑了:“如果给我打80分,那么60分是素珍的功劳。”

  35年前,李银江和韩素珍结婚了。为捡烧锅草,白天忙工作的夫妻俩只能摸黑出门,到5公里外的山头捡草挑回家。第一天,韩素珍磨了一脚泡,她忍痛给家人烧饭做菜。第二天出门挑草时,全是泡的脚,像踩在针板上,疼得钻心。韩素珍故意走在丈夫后面,不想让他发现。

  多年后,妻子不经意和丈夫提起这事,李银江怪自己没照顾好她,连连保证以后一定不再让她和儿子吃苦。但李银江却一次次食言了。

  有一次韩素珍生病,晕了3天。当时恰逢一位老人去世,李银江把妻子送到医院转身就走了。韩素珍说,嫁给老李近40年,吃过一箩筐苦,但那是头一次打心眼儿里委屈。“医院里每天都有人去世,万一我也突然走了,都不能见他最后一眼……”

  李银江笑妻子傻:“好人有好报,上天咋会不眷顾你?”

  “你说得对。”40年里,这是韩素珍对丈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有人问过李银江:“你对家人有愧疚吗?”

  “社会是个大家,在大家和小家之间,我先选大家,大家好了,小家的日子才能好。”这就是他的答案。

  让李银江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敬老院的大家庭中。

  两个月前,护工韩叔煤带着铺盖踏进了敬老院的大门。老人夜间睡不着,她就陪他们唠家常;老人中风,晚上要去厕所五六趟,她一趟趟地搀扶,眉头都没皱一下:“谁没有老的时候呢?”

  更值得高兴的是,最近敬老院还来了一位年轻人,叫孙春燕。25岁的她,大专护理专业毕业,志愿用专业与爱心照顾好每一位老人。

  在大家和小家之间,李银江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舍小家、顾大家,将“孝”字熔铸在血液里,从孝老之爱中升华出爱人之仁,以平凡的人生实践传递道德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度,彰显出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许琳)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