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当我们谈到故乡,总是悲喜交加

2015年02月03日17:0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梁鸿:当我们谈到故乡,总是悲喜交加

  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梁赛玉 张兴军 姬少亭)数不清这是梁鸿第几次谈起她的“梁庄”,这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自嘲,是该往前走了。似乎是在呼应《出梁庄记》最终章里的那句话:“我终将离梁庄而去”。

  自从2008年回到梁庄算起,她写了两本书:2010年出版的《中国在梁庄》和2013年出版的《出梁庄记》,前者是深嵌在现代中国之中正在静静裂变的传统农村,后者则是这个村庄裂变之中走向城市但又并不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当代中国背景下的小小“梁庄”,也构成疾速发展裹挟之下的广袤农村。

  2013年《中国在梁庄》作品选摘《梁庄》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颁发的“非虚构作品奖”,同时获评《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好书。阎连科评价,“在优美的散文抒写中读到了令人惊诧、震惊的中国现实;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

  梁鸿从未设想过写实类作品能得到如此大的关注。对她而言,改变的并不是外在更多的名气。当记者近日在北京一处茶馆采访她,谈及她曾谈到的“悲观”时,她特意解释说,“这种悲观不是那么清晰,是缓慢蔓延在整个社会里的,用无力感比较恰当”,但也是幸福的,毕竟你能拥有一个村庄,故乡能成为你最根本的念想。

   留在“梁庄”的乡人们

  梁鸿的“梁庄”地处河南邓州,离省会郑州426公里,离南阳80公里。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原小村。虽然临近一条省道,但是走在村子里却感到静得出奇,偶尔传来狗吠声。

  壮劳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随处可见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有人临时点着枯枝树叶围成一圈,一边烤火取暖,一边闲话聊天;整个村子看不出有什么规划,即将坍塌的老屋和正在施工的三层楼房比邻而立,道路在新旧房屋之间七拐八弯地穿行。

  在村民的指点下,可从房屋的颜色和结构上,大致看出不同的年代:不多见的土坯房,一般是解放初期建的,只剩个别的还有老人在住;黑瓦灰砖的房子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红砖红瓦的房子建于1980年代。还有的白色的两三层楼房,多是近几年新盖的。

  但梁鸿生长了20年的故乡,应该是有着荷花满池的坑塘,而如今已是荒草丛生,里面堆满了各种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留存了梁鸿无数美好记忆的老屋,因为久无人居而坍塌颓败。村子不远处流过的湍河,也已干涸。

  梁鸿笔下的这个“黑色旋流”之上的村庄里的人们,五年来没有穷,也没有富,依然维持着五年前梁鸿采访他们时的精神状态。“我在两本书里并不是写农村的贫穷,而是精神的困顿。从精神来说,家乡的变化不大。”她说。

  这种精神上的困顿,是无法实现的家庭圆满,是在人们从农村走向城市过程,留在身后那个巨大而越来越空洞的故乡。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