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新疆

张锐同志介绍

2014年12月24日10:28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张锐同志照片

张锐,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于新疆阿克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1995年3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1975年7月参加工作,提高待遇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治区有色地勘局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副院长。

2007年9月5日,塔城地区包古图大型斑岩型铜矿项目启动仪式在乌鲁木齐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在庆典仪式上,他接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授予的地质找矿特等奖及100万元奖金时,会场掌声雷动,鲜花簇拥。他就是现任自治区有色地勘局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副院长---张锐,一位有色地勘局家喻户晓的功勋式人物。

张锐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教授级地质高工。如今年近60的他仍然精神矍铄、雷厉风行,在地质工作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和无限的激情。身为一名地质人,他的一生都对大山中冰冷的岩石抱着难以释怀的眷恋,为了找大矿、找好矿,他习惯于手握地质“三件宝”,穿梭于崇山峻岭,为了实现地质事业的飞速发展,他把全部青春和热血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他以一个地质工作者、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执着地坚守在矿产勘查、科技攻关的第一线,任凭环境如何艰苦,从来不言乏力、不言放弃。他曾在两年内,以特别超常的效率,发现了两个大型矿山:包古图铜矿、铜华岭铜金矿,为新疆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包古图铜矿项目在2008年荣获全国第一届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张锐本人在2009年也被授予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和自治区职业道德模范,此外他还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心系地勘,秉承“三光荣”精神,大胆设想,探索找矿新模式,带领年轻人迅速成长。他用平凡的事迹,抒写了光辉闪耀的人生新篇章,唱响了新时期地质人的时代赞歌。

善学深研 勇于开拓

在包古图铜矿勘查区:“张老总,你是咱们托里、塔城经济发展的大功臣啊!”前来视察工作的塔城地委书记彭家瑞紧紧握住张锐同志的双手。此时的张锐内心百感交集,这重大成果背后的艰辛只有他体会的最为深刻。“地质找矿实践性强,地学理论要精,但更需要科学创新,特别是要敢于摆脱前人的思想束缚。”这是张锐三十多年来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总结,而准喀尔盆地西缘包古图地区斑岩型铜矿的发现恰恰应验了这种总结,体现了这种规律。

三十多年前,张锐大学毕业就来到包古图地区从事地质勘查工作,这一地区也曾开展过金矿的预查和普查,但找矿效果都不理想。2005年前后,在新疆东西部的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相继发现了世界级的大型斑岩铜矿,这一重要讯息被精熟准喀尔盆地西缘包古图地理资讯和浸淫在地学理论上研究多年的张锐同志敏锐捕捉到,时不我待,他立刻对该区的铜矿化进行了认真分析,利用多年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结合近年来有关斑岩型铜矿新的理论,多次对先前的资料进行研究并实地进行考查,通过反复论证,他大胆的提出了包古图地区的铜矿具有斑岩型铜矿的特征。

项目开展起来了,但是在一开始的阶段并不非常顺利,当第一个钻钻进至设计孔深时未见矿层,质疑声便不断响起。而张锐认为,这第一钻是经反复研究后在成矿最有利地段布设的,没有见矿极有可能是因为对矿区深部矿体产状、形态、深度认识不够造成的。为了证实自己观点是正确的,他不顾周围不同的声音,一边带领着项目组成员认真工作,大量翻阅资料,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反复验证、仔细对比、认真推敲;另一边他积极找主管领导和有关专家汇报讨论,对斑岩型铜矿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在他坚定的争取下,在听取了他多次的汇报后,中央专项资金办公室同意该项目进行滚动立项。

虽然身边的质疑声并没有消退,张锐也知道很多人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但是他并没有觉得焦躁,他相信自己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他通过反复研究岩心、岩性、计算矿体的倾向走向,决定继续加深钻孔深度。成功了!在后来的钻探过程中,项目取得了重大地质找矿成果,找到了富大厚矿体,控制了334级铜资源量94多万吨,矿石量2亿多吨,伴生钼金属量2.5多万吨、黄金37吨、白银515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500亿元。项目组的同志们欢呼雀跃,但是张锐却没有因此骄傲自满,他认为这只是个开始,要想完全弄清楚成矿情况,还需要持续的探索和钻研,目前的发现只是填补了西准地区无斑岩铜矿的空白。然而,项目取得的重大发现引起了中国科学院等多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先后有近百名专家和博士对该地区进行了考查,对张锐同志在理论上的创新及对该地区斑岩型铜矿独到的见解表示了肯定,确认发现的矿体为典型的斑岩铜矿。此矿体的发现在地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为重新认识和研究西准的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理论指导找矿,找矿完善理论。张锐同志在工作中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不断丰富自己的成矿理论,开拓找矿视野。他先后主持完成了《新疆托里县包古图地区呼的合斑岩型铜矿详查》、《中性岩浆-热液流体控制斑岩型Cu-Mo铜钼矿床形成的机理--以新疆包谷图斑岩铜钼矿床为例》、《新疆哈密市伊吾县铜华岭斑岩型铜金矿详查》、《新疆阿合奇县克孜勒别勒-恰勒玛提苏金铜矿预查》、《赞比亚铜带省穆坎姆博铜矿普查-详查》(中部矿段已控制铜品位1.3%的铜金属量80多万吨,推断东、西两侧铜金属量120多万吨,现正在进行勘探和开发的前期工作,该项目正在申报国土资源部国外资源开发项目成果奖)、《印度尼西亚布鲁岛Gogorea金矿普查》(预计该金矿将达到大型规模)等中外项目8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为有色地勘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张锐的带领下,地研院与印度尼西亚和赞比亚合作勘察项目的地质工作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找矿成果,这也再次坚定了有色地勘“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和找大矿的决心、信心。

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张锐都非常重视地质理论与野外实践的结合,即使从事地质工作三十余年,他还是会对野外的每个地质工作点和地质现象都认真观察、研究、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始终对工区的地质状况了如指掌,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

鞠躬尽瘁 奋战一线

“地质工作就是要在野外一线工作,要能耐得住寂寞,在戈壁荒野中多寻找、多发现,工作才能有突破!”三十多年来,张锐坚持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亲自搞项目设计,带头出野外,始终奋战在找矿第一线。他在单位年纪最大、级别最高,在野外工作中也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由于地质找矿工区大多位处天山南北和西昆仑山区,地质情况复杂,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戈壁荒滩、人烟稀少、沟谷纵横、交通条件差,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夏日酷暑、蚊虫肆虐,冬季严寒、滴水成冰。经常出现极端的大雨、大雪天气,阻断交通、危及给养,很多工区车辆根本无法到达,为出色完成工作,他经常带领项目组员工风餐露宿,住羊圈、啃干粮、喝咸水。他常年面对高原反应、狂风骤雪、紫外线暴晒,洪水、泥石流、崩塌,迷路、陷车甚至是死亡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没有一点儿理想和精神,是支撑不下来的。曾经有刚从事地质工作的年轻人问张锐:三十年来支撑他的是什么?他看着远处一座座绵延不绝的山峦,不无感慨的说:“大概是一种情怀吧,对找矿、对用脚丈量出来的土地始终有一种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正式有色地勘人永不褪色的“三光荣”精神。

在三十多年的地质工作中,张锐不仅将足迹踏遍天山南北,更是开拓性的用手中的地质锤拓展了国外的地质市场——赞比亚和印度尼西亚。赞比亚气候分为干湿两季,由于环境差异大、语言不通,甚至存在人员安全等问题,作为项目负责和带队领导他,承担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在环境更加复杂的赞比亚,找矿作业区大多在热带丛林中,白天气温都在30℃以上,浑身上下全天候都是湿的,根本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穿梭在各种热带植被间,身上的衣服也被树枝撕扯成了条片,时常会遇到山陡路滑的情况,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各种昆虫的包围,而到了傍晚,丛林中更是潮湿阴暗,虫蛇出没,受蚊叮蜂咬是常有的事。由于对环境的不了解,张锐在赞比亚期间由于被蚊虫叮咬,不幸患上了严重疟疾,长时间高烧不退,尿出的尿液都是黑色的,差点丢了性命。而这只是他在国外3年地质工作经历的一个小插曲,更多的危险经历估计是在国内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的。但是他不曾退缩,也不曾后悔,他再次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在非洲大地上诠释了新疆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

地质人多是沉默少言的,张锐也不例外,在不出野外的时间里,他不是在和矿业公司谈项目,就是在埋头修改地质报告,一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来去匆匆,偌大的办公楼里,他经常是上班第一个到、下班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每一个字、每一份数据、每一张图表他都亲自把关、审核、再修改。从报告的最初编写,到最终的定稿,每一份地质成果里都倾注了他满满的心血。

率先垂范 育人良师

自身的成长和历练,使得张锐同志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深有体悟,“好铁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才成钢”,优秀的地质人才只能在勘查一线中锻炼产生。“地质找矿不是一代人的事业,帮助年轻人不断进步、超越自己,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地研所的总工程师、项目学科的带头人,他非常注重做好对年轻人的传、帮、带工作,他总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新人倾囊相授,积极帮助其尽快成长。他还采取定期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在年轻的技术人员队伍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而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他也不是一味的求全责备,而是让大家一起坐下来探讨,找出问题的根源与解决的办法。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年轻成员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张锐善于发掘人才,大胆使用人才,提倡放手让年轻人在大风大浪中摸爬滚打。他率先提出将野外普查组长、野外项目负责的担子,以及项目设计和地质报告的起草任务交给年轻人,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他们成长、成才的自信心。他还将自己的找矿技巧悉心传授,近两年来,在他的培养下,院里的不少年轻人已锻炼成各方面的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为有色地勘的地质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既当丰碑引领方向,更作基石躬身为桥。在他的带领下,带新人、育新人、用新人已成为地研院人才工作的主流。这里是地质队员们成长的沃土,有的青年技术骨干走上了管理岗位,有的大学毕业两年就担任了项目组组长……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已蔚然成林。

张锐常说:“在野外发现地质异常是我最大的快乐,找出异常与地质矿产的关系是我最大的满足,找出的矿产是我最大的成就。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我最大的收益,看到天南海北的人员安全完成任务归来是我最大的欣慰”。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平常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三十多年来,张锐同志用自己一贯的模范行为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为新疆有色地勘的发展甘洒热血、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用科研和找矿成果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名品质高尚、业务精湛的现代企业管理者,也是一名成绩突出的技术研发带头人,更是我们新疆地勘行业出色的代表者,我们新疆有色地勘人学习的榜样!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