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2月14日电 (记者 韩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成为当下地方执政者在发展中平衡关键点。如何协调、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撞车”的发生,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眼光。至今实施一年有余的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对此已有探索。
2013年9月,重庆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力等条件的不同,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大功能区域,配套相应政绩考核、财税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被称为“大生态区”,与其余三个功能区组成的“大城市区”不同,对生态保护的要求更高,任务是“实现生态涵养,突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在习惯了长久以来的GDP考核后,大生态区各个区县的领导班子要接受新任务,转变理念并付诸实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态保护发展区强调生态保护,还抓不抓经济建设?工业还搞不搞?招商引资怎么做?税收从哪里来?新功能定位带来的诸多改变,一度让渝东南地区不少官员心存疑惑。
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多年来,留给世人的除了浓郁的民俗文化,还有武陵山峦幽幽的一抹浓绿。四年前,酉阳提出“工业强县、林牧富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战略。这个在武陵山腹部的偏远县希望用工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实施后,渝东南地区的定位变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着重强调生态保护,关于发展的表述是“绿色经济发展高地”。
“生态保护发展区,不是强调生态保护就不发展、不抓经济建设了。相反,就是要在抓生态发展的同时,发展经济。”酉阳县委书记路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对新功能定位的理解。
“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区,强调的是要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在加强对生态保护的同时,还要将落脚点放在‘发展’上。”路伟说,五大功能区对酉阳的新定位,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这实际上是对酉阳的一种保护。”
同处渝东南片区的武隆县,是重庆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块金字招牌的区县。天生三硚的雄伟壮阔、芙蓉江的波澜不惊,仙女山的闲适怡人……大自然赋予的绝美山水,成就了武隆独有的生态、旅游发展资源。
“我们这代人做的保护生态,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饭碗,不能把子孙后代吃的饭现在拿来吃。”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坦言,要发展就要保护好武隆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江河溪流,并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接受新的定位、转变发展理念还不够,关键是找到落实的路径。
宏观层面,重庆市调整了对区县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对大生态区降低GDP相关指标的考核权重;同时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大生态区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其公共资源配置水平。
“新的考核让我们在保护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了后顾之忧。”路伟说,过去在“唯GDP”的考核指挥棒下,把地处偏远山区和酉阳和和主城放在一个水平考核,几十项指标都围着GDP转,生态保护“比重很小”。
“新的考核要求实施后,酉阳将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着力培育珠宝产业及贵重金属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材料、绿色能源五大主导产业。”路伟说,酉阳会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将工业结构向绿色生态型、环境友好型调整,将工业布局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调整。
“武隆最宝贵的资源、最大的财富就是生态。”这一武隆县领导反复提及的观点也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落脚点。
近年来,武隆县先后投入11.5亿元,新造林5.67万公顷,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跃升到59.2%。与此同时,还建立了白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芙蓉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科普基地。
武隆当地经济发展也从生态保护中获益。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武隆在近年来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形成“一业兴带动百业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14%、11.5%,分列重庆市第1位、第2位。
“可能我们一说到发展,就是大量的工业、企业、大量的高楼、大体量的建筑,这种叫发展。”重庆市政府政研室主任赵强认为,五大功能区的“发展”概念不是一个模式。“其实渝东南和渝东北,它的山清水秀,体现的地域人文的东西,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它也是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