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的清水新村。 记者 彭瑜 摄
冬日暖阳,乌江两岸层林尽染。11月19日,武隆县土坎镇清水新村又迎来20多位游客。
“漫山彩叶飞,艳阳照清水。下山搞旅游,民富山变美……”看着结伴而来的游客,52岁的村民张素华心里乐开了花,随口念起了顺口溜。清水村党总支书记王庆丰称,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让清水新村走上了“绿富美”之路——
腾出1000亩山地植树造林
清水村原是市级贫困村,最高海拔1863米,全村2000多位村民中,有500多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生活极不方便。
4年前,武隆开始对该村96户近300位村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经测算,如果每家兴建一座包含有住房、厨房、圈舍、庭院的单家独院,共需占地约70亩。
“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土坎镇党委认为,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既为改善民生,也为生态保护,要少伐林木、少占地,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他们采取几户联建1幢楼房的方式,进行集中建房安置,结果只用18亩地就建起了集中居住点——清水新村,比原计划节约了50余亩地。
不只是新建房屋节约了土地,90余户村民下山后,也腾出了近1000亩耕地和宅基地。他们结合政策,对宅基地实施复垦,对坡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山坡重新披上绿装。
下山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麻起胆子下了山。”采访中,清水新村的村民透露,搬下山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种粮食,“担心饿肚皮。”但是,大家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
“依托仙女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王庆丰说,清水新村海拔900多米,后山就是奇特的和尚崖,前面就是美丽的乌江画廊,来往仙女山的游客,很多要途经这里驻足休息。
2013年,王庆丰带头开起了农家乐。他告诉记者,因清水新村夏季凉快,适合避暑,来新村的游客们也不只是歇个脚、吃个饭的“过路客”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宿清水新村,特别是老年游客,去年来了今年又来。
在王庆丰的带动下,新村及周边办起了23家农家乐,今年接待游客达4.6万人次,一户农家乐在一个夏天就能挣上10多万元。
“比打工强多了。”农家乐老板傅恩军说,以前因山上太穷,自己一直在外打工创业。去年,他回到村里办起了白玉苑农家乐,还种植了100亩的水果供游客采摘。他非常看好新村的发展前景,正计划利用清水丰富的水资源,养殖10亩冷水鱼。
4年前,清水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5000余元,今年有望达到1万元。搬下山的村民,“钱袋子”开始鼓起来。
“心病”没了,生活美了
4年前,张素华还是个贫困户,一家五口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她告诉记者,不通公路,山上的东西运不下山变不成钱;山外的物资也运不上山;吃水也成问题,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小时山路;特别是上学、看病不方便,孩子耽误了学业,病人延误了病情。
“现在不一样了!”张素华说,搬迁下山后,房子变漂亮了、吃水不用挑了、娃娃读书有学校、老人生病有卫生室,开个农家乐就能挣钱,村里的光棍也少了。
张素华育有3个儿子,先前住在山上就担心三兄弟讨不到老婆。下山后,张素华的大儿子、二儿子已先后娶妻生子。
现在,张素华在白玉苑农家乐打工,每月工资近2000元。她告诉记者,自己也准备开一家农家乐,让大儿子学厨艺掌勺,让会开车的二儿子负责采购和运送客人;三儿子继续读书。“其实我去白玉苑打工,图的就是学点办农家乐的经验!”记者 彭瑜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