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央属矿业企业>>中海油

张向涛:搏击在南海的“弄潮儿”

2014年12月14日15:35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张向涛同志工作照

若繁华都市的物欲和喧嚣让你疲惫颓废,若追逐财富和权力的纷争让你迷茫失落,若生活和工作的繁琐让你失去追求理想的激情……不妨,静下心来听听一个普通地质人的故事吧:张向涛,中国海油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研究院陆丰潮台子项岗位经理,地质高级工程师,20年不离不弃,把所有的青春和热情留在蔚蓝的南海,不求索取,不求赞美,只是因为最初的爱和梦想,他用自己的坚韧和热爱将你我带入心灵的净土,让你我重拾敬意与感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也许从小就是家中弟妹们心中顶梁柱的原因,张向涛有着一副宽阔而坚实的肩膀,在年少贫苦的日子里早早扛起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这份责任、这份坚毅深深刻进了他的骨髓。在投身南海油气勘探后,他一手揽起最累的活儿,致力于攻克复杂地区的石油地质研究工作,像“老大哥”一样,扛起了最沉的担子。

1996年,从石油大学(华东)硕士毕业的张向涛,怀着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南海东部海域油气勘探中。他一心想在勘探实践中锤炼自己,尽快掌握找油本领,实现发现海上大油田的理想。也许是南海的浩瀚激发了张向涛无限的激情,他决心从最基础、最繁琐的工作入手,用三年的时间稳扎稳打,将珠江口盆地的地质情况翻个底朝天。勤学好问、博学多思在张向涛身上有着完美的诠释。3年时间,他认真钻研研究院资料室、图书馆里相关的研究报告,把前辈的认识和疑问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请教,尽快担负研究区内工作重任。

多年的钻研使得张向涛在地震勘探、油气成藏和凹陷成油条件综合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渐渐地,张向涛从一个小徒弟变成了“小师傅”,同事们有不懂的专业问题都喜欢来问他,因为他总会像个兄长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讲解到大家完全理解为止,在同龄的年轻人里,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哥”。

学无止境,这是张向涛一贯的学习态度。在全面了解了珠江口盆地的地质情况后,他决定将研究目标重点锁定在地质条件最复杂的领域——南海北部中生界。南海北部中生界在大地构造背景上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地带,盆地形成机制复杂,加上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和其它基础资料的缺乏,导致对这些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的研究严重滞后,阻碍了勘探工作的有序开展。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张向涛决定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于是在领导的安排下参与负责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南海北部中生代残留盆地特征及油气潜力》课题,针对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地震地质条件,完成了地震采集、处理技术攻关工作,改善了中生界地震资料成像品质,拓展了勘探新区。除此之外,研究团队首次系统分析对南海北部中新生代叠合盆地的构造属性及发育期次,综合研究该区中新生界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以及岩浆岩、晚期正断层对构造的影响等因素,认为静海地区及潮汕坳陷南部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该项工作为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对外合作的进程。

静心十年,不离不弃,走在困难第一线

工作当中的张向涛给人的印象很简单,一个是“静”,安静到能听到绣花针落地的声音;另一个是“硬”,遇到困难从不认输,不解决不罢休。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性子,张向涛干了一般人不愿干也不敢干的事,独自承担了珠江口盆地“边、穷、难”领域和地区的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

韩江凹陷是一块勘探新区,构造特征十分复杂,研究难度相当巨大,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而在张向涛看来,这里的工作充满了吸引力。韩江凹陷的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公司部署了少量二维地震并钻探了HJ15-1-1井,该井有油气显示,但无重大发现,外国作业者对凹陷的生烃潜力心存顾虑,纷纷撤出合作区。随后的近30年时间里,韩江凹陷的勘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面对这样的形势,张向涛决定摒弃固有认识的束缚,用新思维展开新一轮研究。从2004年开始,对失利井进行了重新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处理后的地震资料,重新认识韩江凹陷下构造层属性以及韩江主洼的生烃潜力,落实圈闭并积极推动科学探索井位,开启了韩江凹陷自营评价的新阶段。首先,在凹陷生烃潜力与资源量评价方面,研究团队综合古生物、地化、区域地质等资料,对近二十年争论不休的韩江凹陷下构造层属性开展研究,认为韩江主洼下构造层发育始新世滨浅海相、三角洲沉积、火山碎屑岩沉积体系,并对HJ15-1-1重新钻后分析后认为韩江主洼具备生烃能力,韩江主洼有效生烃范围1306km2 ,该区圈闭发育,分布集中,预测地质储量总计可达2.39亿方。其次,通过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认为韩江主洼下构造层为海相始新世地层,埋藏浅、物性好,是科学探索和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在对2000km二维地震精细解释成图后发现一批构造,从中优选出HJ14-3-1作为科学探索井参加目标评价工作,为开拓新区、新领域指出了方向。

要说留下记忆最深的,还是对陆丰地区进行地质研究的那些日子。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合作勘探先后发现了陆丰22-1、陆丰13-1、陆丰13-2、陆丰7-2四个油田和多个含油构造,探明+控制储量1.1亿方,但回归自营后却始终未找到商业性的油田,同事们都把这里看成“鸡肋”,不愿涉足半步。但张向涛却像捡到了宝贝,主动提出承担该地区的研究工作。在面对研究区三维和钻井工作量缺少的情况下,他提出“为工作量而战”,号召项目组成员收集所有失利井的资料,从最基础的一手资料入手进行精细分析。作为岗位经理,张向涛以身作则,认真分析每口探井、每块岩芯、每段地层、每条测井曲线,全面总结失利井的原因。

工作最忙碌的那段时间,张向涛夜以继日,因工作过度劳累而开始“间歇性头痛”。医生一再嘱咐他不能过度操劳,要按时吃药,定期复诊,最好入院治疗。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下手上的工作,依旧奋斗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长期熬夜,坚持值班,不让人替代。人到哪儿,工作到哪儿,药就到哪儿。为不让自己的病影响工作,他的药都是自己煎的,但有时工作时间紧张,根本没有准时去医院拿药的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病情一拖再拖。

拖着带病的身体坚持研究,张向涛对陆丰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得到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指出,陆丰地区新近系储层单一,大型构造圈闭所剩无几,很难再有大、中型油田发现,而古近系埋藏浅、储层物性好,潜在资源量大,因此,围绕富生烃洼陷、开展二级构造带油气条件评价、进行新+古近系复式油气藏勘探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这一勘探思路的转变大大解放了科研人员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成员利用仅有的三维资料成功评价了陆丰15-1含油构造。

在目标评价会议之前,张向涛又出现头痛症状,医生坚持让他住院治疗,他却一口拒绝。“会议马上就要召开了,为了这一天我们努力了那么多年,几个月都撑下来了,不能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看着他发白的嘴唇和鬓角多出的白发,同事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2011年陆丰15-1-2井钻探,一举成功,获得石油地质储量2066万方,使搁置近三十年的含油构造起死回生。不仅如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接下来的3年里,钻探成功率达到86%,为国家贡献了近4000万吨的油气资源。

创新,托起南海油气勘探的“新希望”

经过近30年的油气勘探,珠江口盆地进入了勘探转型期,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遇到的困难更加强大,穿老鞋走老路已经行不通了,唯有依靠技术创新、思维创新才有可能打开新局面。历经十几年的攻坚克难,张向涛已经对油气勘探的“疑难杂症”创立了自己的一套“独门秘籍”,十年磨一剑,如今,在南海东部油气勘探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用宽阔而坚实的肩膀再一次像“老大哥”一样扛起了油气发现的大梁。

古近系是南海东部海域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领域,但众多已钻井揭示出古近系存在物性差、产能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勘探的进程,因此,如何找到有效的储层是关键。经过深入分析,张向涛带领研究团队将目标锁定在陆丰14-4地区,首先开展三维地震采集攻关,通过采用加大震源沉放深度、选取合适气枪容量、加大满覆盖次数、增大电缆长度及沉放深度等手段,提高了深层地震资料品质。不仅如此,他率先应用富烃凹陷“满带含油”的先进理论,对陆丰13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的石油地质研究,并提出了陆丰8-1、陆丰14-4等多个有利目标,锁定了进攻方向。2013年钻探陆丰8-1-1井,成功获得原油地质储量513.2万方;紧接着,2014年钻探陆丰14-4-1d井,成功发现石油地质储量4323.3万方,一举成为南海东部从自营勘探以来取得的最大储量发现,打开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在南海东部油气勘探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得知成功获得油气发现的消息时,整个办公大楼沸腾了,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此时的张向涛再也藏不住心中的激动,在办公室和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相互鼓励“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这一天我们等得好久!”

在激情过后,他又和大家安静坐了下来,此刻,他们心中想到的是日后更艰难的勘探科研之路,肩上承担的是更重的责任。

这就是张向涛,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用他与生俱来的担当和刚毅默默地奉献着。他不求索取,不求赞美。奋斗,只是因为最初的爱和梦想。在浩瀚的南海里,他永远都出现在那最澎湃的海浪里,搏击挑战,谱写着壮丽的乐章。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