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天出席在南京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并讲话指出,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记者 廖攀 摄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这样说。
这一天,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10时,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此次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举行,体现出国家公祭最高规格。
77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开始在中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历史不容忘却,77年过去,中国对此依旧刻骨铭心。在今日的讲话中,习近平历数了当年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
“30万,三分之一,8年,3500万……习近平用数据型的史实,历数日本当年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说明我们虽然一直主张‘中日友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忘记历史、忘却伤痛。”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向记者分析。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伯江注意到,在回顾历史之后,习近平紧接着提到的是感动、感恩,其中包括“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更包括“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众多国际友人的无畏义举,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正义审判等。
“这让人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沉痛,更是一种振奋和激励,一种来自世界的正能量。”杨伯江对记者说。
在周永生看来,同时这也是对日本部分政治人士在历史问题上“大开倒车”的强力反击证据。近年来,日本政坛有一股急剧“右转”的势力,不仅大搞“历史修正主义”,为侵略历史翻案,还试图突破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未来能够公开使用武力、海外用兵打开大门,引起邻国和国际社会的担忧。
由此,周永生认为,习近平今天有关“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的表述,颇具现实针对性,并以此警醒世人——“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一词,不仅在上述这句话中出现5次,更是习近平今日全篇讲话的高频词汇。据记者统计,在这篇2100余字的讲话中,习近平23次提及“和平”,贯穿始终。
记者注意到,习近平对于和平的强调,首先则内化于今日公祭仪式的意义之中,他说,“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此外,在仪式中,还有77名南京市青少年宣读《和平宣言》这一环节。中国媒体发表的评论说,“今天,我们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是对自己的和平发展负责,也是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负责。只有还自己以信念和希望,才能给世界以信念和希望。”
紧接着,习近平又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周永生对此指出,习近平这一表述颇具大局意识,“在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场合,强调把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显然,这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对于试图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任何言行,绝不能姑息,这是对中国负责,也是对日本负责,更是对世界乃至全人类负责。”周永生说。
在杨伯江看来,习近平这一表述颇具战略高度,不仅包括中日关系,对于处理与曾对中国进行过侵略的一些西方国家关系上,也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作者:马学玲 陈伊昕)
[责任编辑:杨婷]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