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中央管理地勘单位>>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刘治国同志介绍

2014年12月12日14:02        手机看新闻

刘治国同志工作照

耐常人没有耐的寂寞,吃常人没有吃的苦,忍常人没有忍的热;在新疆戈壁十红滩,在青海玉树海拔5000米的沱沱河,在气温38℃以上的非洲尼日利亚,二〇三研究所31岁的地质工程师、项目负责刘治国,用青春地质行,核铸强国梦的梦想与追求,传承着核工业地矿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优良品质,用默默无闻脚踏实际的行动,诠释着中核地质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新疆吐鲁番十红滩

让奋斗与激情填满人生最美好的岁月。2008年,25岁长春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的刘治国,来到了核工业二○三研究所新疆地质勘查院,来到了素有中国第一火炉、第一风库、第一沙尘之称的不毛之地——新疆吐鲁番十红滩地区。怀报报国之志,怀报对铀矿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

刘治国把新疆吐鲁番十红滩,作为了自己人生梦想的追逐地。2008年至今,刘治国一直在新疆十红滩从事铀矿地质找矿工作,先后参与和承担了《新疆吐鲁番市八仙口地段铀矿预查》、《新疆吐鲁番市八仙口地段铀矿普查》、《新疆吐鲁番市十红滩铀矿床北带西段27~39线补充勘查》、《新疆鄯善县迪哈尔地区铀矿预查》、《新疆吐鲁番市十红滩地区南带详查》及《陕西省柞水县纸房沟地区铜及多金属矿普查》、《青海省沱沱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尼日利亚贡比地区铀资源评价》等11项目的野外施工、资料整理、图件制作及报告撰写工作。承担了《新疆鄯善县迪哈尔地区铀矿普查》、《新疆鄯善县迪哈尔地区铀矿详查》和《新疆托克逊县十红滩地区铀矿详查》两个探矿权的维护及延续工作。

在二○三研究所新疆十红滩工区,房子自己建,用电自己发。尤其在远离市区的茫茫戈壁荒滩,不仅要经受 “陆地风车”的洗礼,而且经受“第一火炉”的熔炼。在新疆十红滩每星期都要有两场风沙天气,而且风力一般都在8级以上,风沙刮起时,戈壁滩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凡在十红滩工作的人员,都备有一个挖耳勺,每刮一场风就得掏一次耳朵,否则听话都困难。遇到风暴,晚上关着窗门,第二天早上起床身上是一层沙子,床板上留下的是人的沙印子。在风沙最大时,宿舍内都要带防尘口罩;吃饭时碗里、饭菜里都是看不见的细沙。在天气炎热时,气温能达到45摄氏度以上,干活、吃饭就像就像洗桑拿。同时在新疆十红滩还要克服生活的孤单和单调。生活的单调,使刘治国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2010年、2011年、2013年分别在《全国铀成矿理论》、《中国地质学会》、《地球化学进展》、《铀矿地质》等期刊上发表了4篇论文;撰写的《工作生活在世界的另一端》作品,获得《中国核工业报》二等奖;刘治国的乒乓球在十红滩小有名气。在十红滩工区工作的6年里,刘治国从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退缩,并用一首诗词表达了他战胜困难,献身铀矿地质事业的豪迈情怀。《七绝·西征探矿记》:西征荒域路五千,大圣何惧火焰山。我辈不用牛公扇,降魔取宝十红滩。

    青海玉树沱沱河

2012年初,二〇三研究所承担了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的填图任务。共产党员刘治国发挥出了先锋模范作用,参加了这一项目。二〇三研究所沱沱河工作区位于5000米的高海拔区,由于工作区大都是沼泽地,工作时间只能选择在冬季。刘治国首先经历了初到高原的困难期,吃不下、睡不着、头晕、胸闷、气短、嘴角干裂;感受了在冰天雪地,两天没有吃热食喝热水的经历;进入工作区后,驻扎在了海拔4950米的乌兰乌拉湖畔。晚上住宿,由于气温太低,盖两床被子,铺两床褥子,还要把电热毯开到最高档,到了后半夜,即使把军大衣和全部衣物盖在自己身上,还时常被冻醒。在工作的行进途中,刘治国和他的同事们要翻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车子上不去,只能人往上爬,而且时常会遇到暴风雪……。沱沱河项目组的生活用水是湖水,由于湖面封冻,每次取水只能用镐头凿冰,每取一桶冰,都需要3个人去完成。在沱沱河高原刘治国和他的同事们,不洗头,不洗衣服,有时脸也不洗,不洗头是怕感冒,不洗衣服是洗了干不了,不洗脸是为了防止紫外线。由于高原含氧量低,刘治国回到咸阳后,由于氧中毒还接受了治疗。对于青海玉树沱沱河的经历,刘治国在他的《沱沱河之行随想》中写道:风,依旧每天从高原吹过;雪,依旧是那么纯洁。高原的日子,对于我们沱沱河项目组,是一路挥洒了青春和汗水的艰辛旅途;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笔财富;是抒写自己人生中的壮丽诗篇。或许这就是我们二〇三人所具有的艰苦奋斗、勇敢攀登的高原精神。

    非洲尼日利亚之行

2012年9月,二〇三研究所承接了中地海外公司-尼日利亚铀矿评价项目,刘治国作为地质业务技术骨干,参加了远赴西非工作。在尼日利亚首先感受的是“热”。9月的尼日利亚虽是雨季,但气温都在38℃以上。由于工作区没有路,刘治国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徒步穿越15-20公里茂密的山岭,每天在野外都要喝3~4瓶水,来补充身体的水分。每天在房间里吃饭就像在洗桑拿,饭吃完了,浑身也湿透了。在尼日利亚租房的价格相当高,小小的一个院子,一间厨房、一个客厅、两个卧室。一个月就要花上20多万奈纳,相当于8000多元人民币。中午的时候,铁皮的房子和“桑拿房”差不多,躺在床上休息,浑身都是豆大的汗珠往外流,不一会儿床上就像是被洗过一样。在尼日利亚最流行的传染病“痢疾”,当地每年都会有8%的人死于疟疾,而这种疾病根本就无法防止。刘治国和他的同事们大都先后患病,其中有两个同事还送到约200公里外的一个中国营地救治。对于非洲尼日利亚之行,刘治国在他的《工作生活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写道:虽然在非洲的生活是枯燥、艰辛的,但其间也充满无限乐趣,而且这特殊的经历也将成为我们人生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青春的我们,热情绽放。在青春地质行,核铸强国梦中,或许不曾留名、或许不曾获得,但流逝的岁月,是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最好的诠释。

分享到:
(责编:徐娅文(实习)、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