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凯同志工作照
编写程序、研发仪器、测试设备……这就是刘士凯日复一日的工作。他为了改造一套设备,可以几天几夜不说一句活,去“啃”砖头一样沉的资料;他为了排除仪器的一个故障,可以连续一两个星期不离岗位。三十年来,刘士凯不断创新,努力突破,一门心思为中心地质找矿和航空物探测量服务。
“创新,一定要付诸实践”
2000年,刘士凯成功研制了CDAS-1航测数据收录系统,实现了航测数据记录由磁带记录方式向硬盘记录方式的转变;2005年,完成了GR-820型多道航空伽玛能谱仪的升级改造;2006年,成功研制了CDAS-NT航测数据收录系统,实现了航测数据收录系统由dos系统向Windows系统升级;2007年,成功研制了GR-818数字控制自动稳谱装置,控制能谱仪峰位漂移小于±1道;2011至2013年,成功研制了AGRSS-15无源自动稳谱航空伽玛能谱仪及航测数据预处理软件,掌握了新一代无源自动稳谱航空伽玛能谱仪的研制技术……一次次科研成果显著提高了数据记录质量,减轻了仪器重量,提升了数据资料处理速度,简化了仪器操作流程。
仪器如同一块精密的手表,再细小的零部件,搭配都是非常巧妙的,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的摸索和无穷的智慧。对刘士凯而言,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984年从电子工业部中专毕业的他,一路不断学习,完成了大专到大学的学业,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他刚参加工作时,所学的并不是放射性仪器专业,但是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创造了如此优秀的成果,可以想象他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无数次的付出。每一次的系统开发研制,每一次的仪器升级改造,无不洒下诸多汗水,无不凝聚诸多心血。研制无源自动稳谱航空伽玛能谱仪期间,为了尽快完成仪器参数测试,在没有飞机的情况下,他带领项目成员在大郭村机场航放标准模型上,用木板搭建平台模拟飞机高度,采用“蚂蚁搬家”的策略,一点一点的挪动设备测试。为获得更多的数据,在机场的烈日下,他边调试程序,边测试仪器,一晒就是一整天。
刘士凯经常说,“创新,不只是口号,一定要付诸实践”。他解决完一个问题后,仍然尝试第二种乃至第三种方法,为了让代码更加简短,程序更加优化,设备进一步研发升级,他不断地试验……
“关键时刻顶的上”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航空物探工作量与日俱增,迫切需要在仪器设备上取得新的突破。当时,中心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仅有的一台航空能谱设备,远不能满足找矿任务的需要,为此刘士凯带领部门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地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及时改装集成出多套航空物探测量设备,使中心的航空物探技术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铀矿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那段历程,刘士凯不无自豪地说,“领导和职工都在看着我,感觉担子很重,多少次在岗位上累得几乎趴下,但我还是挺过来了”。
2009年,中心承担了国家核应急项目,要对航测数据和图像进行实时传输。肩负着我国首套核应急航空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刘士凯带领技术人员通宵达旦查资料、做方案。夏末的天气炎热无比,技术人员个个大汗淋漓,晚上更加难熬,成群结队的蚊子把他们咬的遍体红肿,痒痛难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即便年岁已大,高血压在身,刘士凯仍反复到飞机上做试验,忍受着巨大的噪音和颠簸,终于成功研制了航空航迹数码监测装置,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在“神盾2009”国家首次核事故应急演习中,核应急航空监测系统成功实现了航空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核应急航空监测任务。
2012年7月,中心承揽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航空物探任务,要将航空物探测量数据用纸带打印出来。当时,国内多是空中无纸化记录,如何攻克数据纸质记录是众多单位面临的一个难题。刘士凯从加拿大引进了RMS GP-300纸带打印机,没有驱动就自己做。他在石家庄最炎热的季节研究说明书,经过一次次试验,历经20多个日夜,终于写出了打印机的驱动程序,使打印机及时投入生产,在验收时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连单位的门卫都不停的赞叹,“刘士凯是单位加班最多的人,晚上十二点前都没离开过办公室”。
研制无人机航空物探测量系统
多年来,为了提高航空伽玛能谱测量仪器的装备水平,提高航空物探测量的核心竞争力,刘士凯一直在追踪国际先进技术,探索自主研制航空伽玛能谱仪。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他系统掌握了无源自动稳谱航空伽玛能谱仪的研制技术,在地矿事业部的支持下,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源自动稳谱航空伽玛能谱仪AGRSS-15,并成功将其应用到无人机系统。
在三年的无人机航空物探试验期间,他带领项目组辗转东北边疆、西北戈壁沙漠,从零下20℃的数九寒天,到将近60℃的戈壁机场,他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新同志吃住在试验一线,充分发扬了核工业善打硬战,善啃硬骨头的优良作风。
2013年,他凭借着扎实的工作技能,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带领团队解决了无人机改装与系统集成、无人机磁干扰补偿校正等关键技术难题,改装研制出一架适于搭载航磁航放设备的中型无人机航空物探系统,研制了具备远程测控能力的航空伽玛能谱仪,航放测控软件,集成了一套具备长航时、超低空、全自主飞行、可全天候作业、远程监控能力强的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获得了2013年“地质调查十大进展”等奖项。
说起新疆戈壁滩,人们都会想到千古荒漠,死亡之海,2014年的无人机的试验飞行就在此进行。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每天不间断作业,与民航航班形成错峰飞行,他带领试验人员每天22点到次日8点开展7-8小时连续飞行作业,在野外无人区通宵工作,克服了昼夜温差大、风沙天气干燥、饮食不规律、野外人员安全风险大以及作息时间无保障等不利因素,每天傍晚的红霞向测区进发,又迎着清晨的启明星回到驻地。经受住了高难度、高强度的飞行任务考验,确保了试验飞行的顺利进行。
不停歇的“永动机”
说起刘士凯,同事们对他的印象是不善言辞,但善于行动。有人说,“在他身上,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为了工作常常一天只睡上四、五个小时,像一台‘永动机’一样”。在一次工作汇报会议上,他动情地对同事们说,“一个人为集体、为社会做点事的时间并不多,干三十年,也才5000多个工作日,干一天就少了一天。但行业发展还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因此我必须加班加点,不敢偷懒”,“我这人苦和累都无所谓,藐视困难、战胜困难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我要尽最大努力为中心和社会创造价值”。
三十年来,刘士凯作为一名核地质工作者,以自己对核地质事业的无限热情和创新意识,为国家核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他先后获得铀矿地质成果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地质调查十大进展、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等奖项,并拥有国家专利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