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新舞钢》,这是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11月22日第6版的一篇专访,讲述了主人公心系舞钢,秉承“三光荣”精神,大胆设想,探索找矿新模式,带领年轻人迅速成长,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提交铁矿石资源量4.88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舞钢铁矿的真实事迹。他就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总工程师——李怀乾,河南有色局家喻户晓的功勋人物。
他身形单薄,却能在工作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和无限的激情,身为一名地质人,对大山中冰冷的岩石抱着难以释怀的眷恋。他习惯于手握地质“三件宝”,穿梭于崇山峻岭,甘愿把全部青春热血无私地奉献给挚爱的地质事业。他以一个地质工作者、中共党员的身份,执着的坚守在矿产勘查、科技攻关第一线,任凭环境如何艰苦,从来不言乏力,不言放弃,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被评为队、局劳动模范。还被授予河南省地质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用平凡的事迹,抒写了光辉闪耀的新篇章,唱响了新时期地质人的时代赞歌。
一、务实重干,做河南有色局“突出主业”领军人
李怀乾是从基层地质找矿一线的地质员、小组长、项目负责人,成长为有色四队总工程师和地质找矿领军人的。他不仅拥有坚实的地学理论基础,较深的专业技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地质工作综合研究能力,更兼有严谨认真的学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地质理论扎实是李怀乾屡屡在地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属知识型找矿人才的他,即尊重地质理论,又敢想敢闯,更敢在地质找矿方面寻找新模式和取得找矿成果的新突破。
舞阳深部铁矿整装勘查项目探获资源量近5亿吨,抒写了“再造舞钢”的新篇章;禹州煤下铝土矿整装勘查项目,提交铝土矿资源1亿吨以上,成为又一处特大型铝土矿床;河南省禹州市新峰一矿深部煤普查、河南省郏县姚庄煤矿普查这两个项目,分别提交煤炭总资源量为3.08亿吨和2.06亿吨,均达大型井田。短短的几年时间,承担这几次大手笔地勘项目的,正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而作为总工程师、技术组的中坚力量,58岁的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地质队嘛,需要突出我们的主产业,而我是一名地质队员,说白了,就是一个找矿的,把矿找出来是我的本职工作……”面对的众多赞扬,他一如既往的朴实。“我在四队工作三十几年了,四队培养了我,而我觉得地质工作离不开科学研究,找矿的过程也是地质科研的过程。我这个年纪太想为单位做点什么了,能为局‘四业’发展做点贡献,我就要做这个‘突出主业’的领军人。”
二、潜心研究,推开豫中铁矿之门
2012年6月19日,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兴致勃勃地拿起吸铁石查看矿石品位,见自己用力才把吸铁石从岩心上拽开,不由开心地说道:“这个矿石的品位应该不低吧!”这场景出现在舞阳铁矿整装勘查区。
“李老总,你是咱们舞钢、中原乃至国家的功臣啊!”徐绍史部长紧紧握住李怀乾的双手。
此时的李怀乾已是热泪盈眶,这重大成果背后的心酸只有他体会的最为深刻。“这舞钢铁矿啊,是咱有色局乃至河南省的重点项目,我在四队工作三十几年了,四队培养了我,而我研究舞钢地区的铁矿资源也很多年了,只要能把这铁矿弄明白了,就是死在工地上也值了。”这话让人听着极为振奋,可多少还是很心酸的。年近花甲,为了年轻时就拥有的梦想,李怀乾未曾退缩。这个年纪,他放弃了儿孙满堂的家庭生活,放弃了弄孙为乐的幸福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把骨头就是要献给舞钢铁矿的。”
记得铁山矿区第一个钻孔ZK23100原设计孔深800米,当钻进至设计孔深时未见铁矿层,质疑声遍布周围。而他认为,这第一钻是经反复研究后在成矿最有利地段布设的,没有见矿极有可能是对铁山矿区深部矿体产状、形态、深度认识不够造成的。况且,第一个钻孔见矿与否,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信心和士气。于是,下令继续钻进。结果在钻进到845米时见到40.26米的厚大矿体。
而经山寺ZK13204追加钻进深度冒着更大风险,这个钻孔初始设计深度为800米,当钻进至设计孔深时未见铁矿,而物探测井又给出了井底无磁异常的结论,这无异于下达了此处无矿的死亡通知书。面对这一情况,四队没有轻易下达终孔通知,而是通过反复研究岩心、岩性、计算矿体的倾向走向,决定继续加深钻孔深度。在征得监审专家认同的情况下,追加钻进200米后仍然未见铁矿,质疑的声音再次包围了四队。怎么办?在场的技术人员都将目光投向了李怀乾。钻塔之下,他双手抱怀,双眼紧闭,信心十足地给出了七个字:“快见矿了,继续打!”这七个字换来了又一个重大发现——在1057米遇厚8. 87米高品位厚铁矿体。更为重要的是,这层矿为赵案庄组铁矿层,证明赵案庄组铁矿层在深度已延伸到经山寺矿区铁山庙组矿层的下部,极大地拓展了赵案庄组铁矿层的找矿空间。
大家都说他执着,而这份执着来源于他对舞钢地区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来源于他用坚毅和智慧克服了工作困难和舆论压力。而舞阳铁矿整装勘查的重大成果,成功的推开了豫中铁矿成矿带的大门,正如李怀乾所说,这只是个开始,门虽已打开,但要完全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还需要持续的探索。等待有色四队和河南有色局的任务会更多、更重。
三、鞠躬尽瘁,始终奋斗在找矿一线
矿权是地勘单位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队伍地质找矿成果和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四队拥有的矿权数量少,找矿前景欠佳的现状,他不顾年高体衰,多次深入新疆、青海、贵州及境外进行考察。
在新疆他曾工作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克服了山高路险、气候干燥、高山缺氧、寒冷、体力不支等诸多困难,创下一天攀登千余米高差的地质工作记录。大家说他是老当益壮,孰不知由于经常研究地质资料至深夜,身体已大不如前。但在年轻人面前,他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激情,“怎么样?别看这海拔高,高差大,这景色是不是旅游区没有的呀?这就是咱的优势,工作中的乐趣可多嘞。”就这样,从新疆返回后,在体力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立即赶赴菲律宾开展对矿点的实地踏勘工作,在菲律宾的28天里,除了坐车就是爬山。夜晚经常是几个人挤在车里,不顾湿热的天气和蚊虫叮咬,就这么凑合着过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共踏勘13个矿区,野外最长工作时间达18个小时。在热带雨林中工作,气温均在30℃以上,浑身上下全是湿的,根本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衣服也多处被树枝撕扯成碎片。通过踏勘,最终确定了有较大找矿前景的4个矿区,为在境外找矿奠定了基础。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经历雪域高山、热带雨林这种极大反差、环境恶劣的地质工作过程,恐怕一些很多地质人员一辈子都不会遇到。
为贯彻我队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立足省内、拓展省外、探索国外”的指导思想,扎实地做好了省内地质找矿工作,并不断地扩大地质找矿成果,58岁的他,又极力克服语言不通、生活及气候不适等困难,先后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说到四队的发展,李怀乾的嘴里自然离不开舞钢。“舞钢,因资源而生,也因资源而立,那是咱的根据地,以前离不开这里,以后也离不开这里。”不错,河南有色四队在舞阳市的建设中功不可没,这是一支为河南省乃至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功勋队伍。四队舞钢老基地门前的大道早已被命名为“地质路”,李怀乾说这是他作为四队职工的骄傲,更是所有地质人的骄傲。
“我喜欢在这条路上散步,能想起老一代地质人的拼搏精神,还可以看见四队光辉的未来。遇到难题的时候,我更喜欢来这里走走,它能给我的启迪,打开更广阔的思路。”李怀乾如是说。
四、传道授业,热心培养地质工作接班人
作为总工程师他肩负的很重,付出的很多,但是他却提起最多的话题却是年轻人。他说:“项目组里的年轻地质队员,很多都是在家里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老师傅要多关心这些孩子,在工作上多帮助指导他们,多带领他们到野外一线实践,可不能把他们‘吓’回去了。”他担心孩子们对工作失去信心,地质工作的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更担心会影响地质人才的培养和整个地质工作的发展。
现在的项目上多是一些“80后”、“90后”。有些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野外经验欠佳,且对该区地层特征、矿体特征、矿物特征不甚了解。作为老师傅,李怀乾仔细地教,多手段的引导年轻人认真地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多名年轻人就开始独立工作了。他不但传授年轻人经验和技术,还传给了他们地质队员的“三光荣”精神。带着年轻人坚守野外,承受着夏日的灸烤、冬天的寒冷。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下雪,他都和年轻人一起,都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和李怀乾一起工作过的年轻人都知道:在驻地,他房间的灯总是最后熄灭的;在队部,他也总是最后一个走出办公室的。在矿区,为了更好的研究成矿构造,他曾将一盒盒的岩芯摆满院子,一点一点的反复查看,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大家敬佩。他总是说:“咱们四队是一个有传统,有底蕴的队伍,我们这些老家伙干不了几年了,可有色四队坚毅的精神不能丢,优良的传统不能丢,我真心希望孩子们能接过四队的大旗,把它越举越高。”
刚毕业不久的小伙陈久佳是广西人,打小在大山里长大。可论爬山,他自认为逊色于李总。“有的时候,我都快爬不动了,李总却看不出疲惫。刚毕业就能跟李总在一起,这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新队员,我是幸运的。”
李怀乾的宝贝女儿也早已是有色四队的一员,同父亲一样,朴实无华,专于业务。每每说起父亲,都会眼圈微红,“他太忙了,从小到大我们都很少见面,回家了也都是书籍和图纸,似乎它们比我们更亲切……”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她有伤感,但更多的是骄傲。“小的时候不理解他的追求,特别是被小伙伴欺负的时候,回到家里会忍不住的放声大哭。但现在,我很自豪,虽然爸爸极少照顾家里,可他的事业是伟大的,所以我也选择了地质队。”李怀乾传授给女儿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对地质事业的执着,那一份坚定信仰。
李怀乾希望自己可以切实的做好传帮带工作,把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知识技能传授给年轻人,培养一批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青年地质队员,树立四队地质品牌,留下一支永远不倒的地质队伍。
作为共产党员的他,时刻牢记找矿宗旨,为了国家的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要勇敢向前闯。作为一个地质人的他,完美的传承和弘扬着“三光荣”精神。他用勤劳和智慧、青春和汗水为国家找矿蓝图添砖加瓦,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他钟爱的地质事业迈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