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常抓细抓长,扎紧作风建设制度“笼子”
日前,作家秦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不久前,一位专门经营高档烟酒的商界朋友诡秘地告诉我,八项规定之后,他只能出售一般档次的酒,而把掉了价的高档名酒封存了起来。我问其故,他说等这股风刮过了,他的高档名酒又能卖出好价。”
等风头过了再出手,反映出社会上有些人错误判断了当前形势,低估了作风建设的持久性,对依赖公款吃喝、公款送礼的“腐败链条”行业发展前景看法过于乐观。
转变作风是一场拉锯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杂音。随着不久前教育实践活动收尾,有人开始担心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会是一阵风、走过场,活动一结束就曲终人散,“四风”问题又“涛声依旧”,还有人正盼着风头过后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持续深入刹风整纪、防止作风问题复发和反弹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繁重。
如何防止“雨过地皮湿”,使八项规定真正成为持久发挥作用的硬约束?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坚决杜绝前紧后松、走过场的情况,不断建立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把纠正“四风”这篇文章做深做实。
当前,中央正在加紧出台实施一系列反“四风”、改作风的制度规定。各地区各部门正在积极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分工,为党委、纪委落实作风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立下规矩。
有了这些制度和规矩,执行就有了杠杠,检查就有了标准,监督就有了依据,行为就有了底线。以往“割韭菜”式的问题解决方式变成现在的“连根拔”,确保了贯彻不走样、落实无变通,铲除了不良风气滋生蔓延的土壤。
“以往费用报销的程序较简单。现在不同了,报销时需要详细说明用途、签字背书,还要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审核把关,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公家的钱袋越捂越严,再想从中‘捞油水’太难了。”一名公务员这样坦言。
党员干部普遍感到,各地区各部门从落实“铁八条”入手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紧箍越来越紧,组合拳越来越密,高压线压力越来越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