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某机构曝光了黑客通过公共场所免费WIFI诱导用户链接而获取手机中银行卡、支付账户等信息从而盗取资金的消息。
7月2日,僵尸网络犯罪集团通过中间人方式攻击浏览器拦截Boletos(一种巴西流行的支付方式),37亿多美元的交易受到影响。
9月4日,全球主要的一个零售商支付系统被攻击,导致5600万信用卡/借记卡的信息泄露。
……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互联网对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信息安全威胁也日益增加。普华永道26日发布的《全球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年收益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比去年增加44%。
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与此同时,它导致的管理及降低损害的财务成本也持续攀升。上述报告称,全球以及中国大陆与香港每年因信息安全导致的平均损失分别达270万美元和240万美元,较去年分别增长了34%和33%,而且损失超过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也有所增长,商业机密被盗引起的财务损失尤其令人震惊。据普华永道估算,全球每年由于商业机密被盗取而产生的财务损失高达7490亿美元至22000亿美元不等。
“全球信息安全状况调查证实了我们的顾虑,已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带来的财务影响正在迅速增加,同时仍有许多攻击未被发现或者报告。”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服务合伙人冼嘉乐表示,“仅在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失窃的知识产权或者商业机密的实际价值已远超数十亿美元。”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世界各国在投入、应对举措方面却显得不足。报告称,许多企业虽然对网络犯罪的危害已有充分意识,但安全投入尚未相应增加。全球针对安全管控的预算较2013年下降了4%;在过去五年中,信息安全的预算仅占整体IT预算的4%,甚至更少。“尽管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预算有所增长,但很多企业仍过多依赖外部执法机构对信息安全事件的识别和警告,少有企业自测和主动发现。”冼嘉乐说。
破解信息安全难题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冼嘉乐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普华永道对最有可能引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内部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由内部人员与第三方供应商所引起的安全事件在增加。报告称,三成以上的全球受访者认为,现有雇员以及离任雇员是最有可能引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威胁,但是企业的关键防护机制缺乏力度,只有51%的企业有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机制,并监控用户是否符合安全策略要求。除了雇员,由于给第三方供应商提供准入而产生的安全事件也在增加,而相应的防范措施不足。数据显示,只有50%的受访企业对提供服务的第三方进行安全评估,55%的企业对外部合作伙伴、供应商、服务商设置安全门槛控制。
对于引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可能外部因素,黑客和竞争对手被认为是主因。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及香港47%的受访者认为竞争对手最有可能导致信息安全事件,33%的受访者认为黑客最有可能,全球这两方面数据也达到24%。
找准了主要症结,下一步是精准下药。冼嘉乐认为,应该马上行动起来,构建迈向战略性安全的管控体系,确保信息安全的管控策略与商业目标一致。为此,报告提出,一是要识别最具价值的信息资产,并优先保护高价值数据;二是评估第三方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安全状况,以确保第三方也同样符合企业要求的安全策略及最佳实践;三是充分了解对手,包括他们的动机,可能会利用的资源,以及他们会使用的攻击方式等等,最大限度减少对各类攻击的响应时间。同时积极参与多方合作,提高企业对网络安全威胁与应对的意识。(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松柏)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