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9日讯 (记者杨学聪)随着来自千里之外的“南水”逐步汇入北京的市政供水管网,曾在北京城区供水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自备井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南水”取代自备井水,不仅有利于地下水压采,更将使近300万北京居民的供水水质得到改善。
今天,北京自备井置换正式启动。作为启动现场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内,两口自备井的置换工程已完成前期设计。置换完成后,万余名学生和教职工将告别高硬度的自备井水,喝上市政水。
以此为开端,北京借南水进京拉开了城区自备井置换的大幕。到2020年,曾提供北京城区四分之一供水量的自备井大部分将关停、封填,仅小部分转型为城市应急管网补压井。
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京,供水主要有公共供水、自备井供水及村镇集中供水等方式。截至2013年底,北京城区(城六区)范围内还有自备井约6900眼,年供水2.4亿立方米。地下水连年超采,使城区地下水水质水量逐年下降。
早在2009年,北京就开始筹划进行自备井置换,但因缺乏替代水源进展有限。“南水进京提供了这个契机。”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胡波表示,2015年起,北京城区供水覆盖范围内将实施自备井置换工程,“优先保障供居民生活饮用水置换。”
根据《2015-2020年城区自备井置换工作方案》,北京将按照先东南、后西北的顺序,自2015年开始,在城六区开展自备井置换工作。2020年前,将城六区及一部分市区管网延伸覆盖范围内的大兴、昌平等局部区域的自备井供水全部置换,最终日置换水量约60万立方米,将改善近300万居民的供水水质。各郊区县可在供水能力允许时,参照推进。
自备井置换,不仅能保证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全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自备井用户的供水保障率、改善居民用水水质,更有利于充分涵养地下水、使长期处于超采的漏斗区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和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
据了解,凡参加自备井置换的单位,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市政自来水管线建设和改造由供水企业投资;自备井单位建设用地范围以内供水设施的建设及改造的资金由产权单位自筹解决。为推进置换工作,北京拟将此列入201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不增加用水总量及用水指标的前提下,自备井置换单位内部管网改造工程无需进行水影响评价审批。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