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家在变小,但温暖不应该减少

2014年11月15日08:12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家在变小,但温暖不应该减少

   阅读提示

   10月末,嘉兴、呼和浩特相继发生两起空巢老人在家离世、数日后在异地工作的子女才发现的事件,这让空巢、独居家庭问题再次引发人们关注。今年上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3.02人。一边是家庭结构的日趋缩小,一边是独居悲剧的逐渐增加。是什么,让我们渐渐远离了往昔的一大家子热热闹闹?面对困境,我们又该作何选择?

传统中国的家庭结构(资料图)

  — — — — 聚焦

  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引发社会问题

  今年上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约有4.3亿户家庭,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2人。在家庭小型化的同时,家庭类型更加多样化。卫计委的调查显示核心家庭(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比重持续下降,独居老人比例有所升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家庭等快速增长。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大量出现。 >>

  — — — — 解析

   60多年,中国家庭怎么变?

  家在变小:户均人数由5.3人降至3.02人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中国已是平均家庭规模较小的国家。 >>

  孩子变少:四成家庭是“单身贵族”或“二人世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人户和2人户的微型家庭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户数量翻倍,2人户数量增加68%。2000年这两类家庭户占全部家庭户的1/4,到2010年已接近40%,共计1.6亿户。在未来一个时期,微型家庭数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平均家庭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

  长者增多:逾8800万户家庭有65岁以上老人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目前,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失能老年人数达3750万,预计2015年失能老年人数将超过4000万。 >>

  分了又合:新型直系家庭10年增加25%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在家庭类型排序上长期处于第二位。直系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00年之后,这种稳定局面开始被打破。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从21%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

   家悄然变小,背后原因是什么?

  

中国家庭结构悄然变小(资料图)

  总体来看,中国家庭户规模变小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现代化进程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个人的独立性凸显,同时职业流动性增加,家庭成员间的空间距离变大,年轻人更可能离开父母独立居住,一人户、“空巢”家庭和“纯老户”数量、比例均会增加。其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形成了 “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客观上增加了家庭户数量,降低了平均家庭户规模。其三,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使人们有能力、有可能拥有多套住房,实现代际间的分居。这三方面的因素使家庭户数迅速增加,同期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生育率,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减少,家庭户规模也就变小了。 >>

  家庭户规模小型化是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口变化的角度看,结婚年龄的推迟、不婚率和离婚率的提高、低生育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等都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缩小。“2000年以来,生育率下降对家庭户缩小的影响正在减弱,持续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正在成为家庭规模缩小的重要推力。”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尤其明显,其家庭小型化速度较城市更快。 >>

   庭结构调整,带来哪些挑战?

  因城镇化而产生的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面临突出困难

  2010年,城镇家庭户数量首次超过乡村,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涉及近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40%。不过,在户籍制度的刚性约束下,城乡迁移更多地表现为人口流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移。流动家庭目前还无法完全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受到一定的社会排斥和制度排斥,社会融入程度不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不高。 >>

  快速老龄化给中国家庭养老带来了巨大压力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生活的首选,但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导致家庭内部严重缺乏照顾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在中国的老年人社会政策体系中,缺乏对有老年人的家庭的支持,更加缺乏直接为老年人和赡养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支持的政策。 >>

  家庭发展支持政策亟须完善

  目前,我国的家庭数量达到4.3亿户,居世界之首。但是报告认为,中国的家庭政策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政策的定位不准,缺乏顶层设计和长期制度安排;政策的对象不清,缺乏普遍的专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政策;政策视角过窄,缺乏对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的制度激励等等。 >>

我国家庭结构比例(资料图)

   如何让小家庭也拥有大关爱?

  需要系统、科学、合理的家庭政策支撑

  应该为一般性家庭提供普遍支持,整合现有民生制度,在收入分配、医疗、住房、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中,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各种福利津贴,制定家庭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家庭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补缺功能和支持功能的层面上,更要通过预防功能和社会投资功能两方面来促进家庭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社会政策的“造血”功能。 >>

  公共服务尽快适应家庭结构调整 及时跟进完善

  不管家庭规模怎么变,子女应尽到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公共服务应该尽快适应家庭功能社会化的趋势,一方面加强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应该平衡年轻人的工作家务负担,通过社会化服务减轻青年人群在子女入托、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负担。“应鼓励与子女近距离居住的住宅建设;取消户籍限制和异地就医的障碍,使家庭成员尽可能同城、就近居住,以便相互照应。社会舆论应意识到家庭户规模变小的时代趋势和积极意义,大力倡导上述的社会服务和制度建设。” >>

  国家将更加重视家庭的基础性地位与发展需求,从多方面为家庭提供保障。包括:推进家庭发展政策的适度普惠性,为一般性家庭提供普遍的支持,加大对高风险家庭的支持;根据家庭的变化趋势以及家庭功能的弱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给予支持;以政府为政策主体来建立、实施和拓展家庭服务体系,充分调动、整合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构建满足需求的家庭服务体系。>>

  编后语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承担着儿童抚育、老人供养等功能。家庭规模的变动,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不论是家庭结构的变小,或是丁克、独居等家庭类型的增多,都需要在国家家庭政策、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样,才能让人们在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里,依旧感受到温暖的关爱和亲情。

(来源:新华时政)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