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国官方机构13日称,中美两国达成气候变化合作的双边协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美气候领域乃至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中美12日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双边合作的重要性,计划继续加强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包括在先进煤炭技术、核能、页岩气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并决定来年紧密合作,解决妨碍巴黎会议达成一项成功的全球气候协议的重大问题。
目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排放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排放国,两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40%以上。
作为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简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13日表示,中美两国的共识与合作,对由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组成的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举足轻重。这一声明的发布是政治战略的决定,表明两国正式在最高决策层确立了未来发展的低碳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将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为达成2015年巴黎协议带来推动力和良好势头。
《联合声明》也给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找到了新的共同利益基础和合作领域。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分歧,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更多共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更多。
该中心并指出,双边声明在气候变化领域和低碳发展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合作前景,为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有可能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新主题、新概念、新线索和新亮点。“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表明生态文明大势所趋,低碳转型大势所趋,中美合作大势所趋。”
但《联合声明》也给中美两国带来不少挑战。
《联合声明》宣布两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中国则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该中心指出,要达到这些目标,中美两国都面临巨大挑战。对美国而言,意味着美国年均温室气体排放下降速率需翻番,从2005—2020年的1.2%增加到2020—2025年的2.3-2.8%。此外,美国国家体系会多深、多快、多持久地顺应世界和美国的低碳转型大势也有待观察。
对中国而言,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意味着届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要大于GDP年增长率。实现这一目标涉及很多难点,包括如何实现煤炭投资、就业的平稳过渡,如何在煤炭在能源消费格局中占比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不断低碳化、清洁化等。(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