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原发改委副主任否认中企70%海外投资项目亏损

2014年11月04日07:17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原发改委副主任否认中企70%海外投资项目亏损

【中国经济论坛】中企“出海”亟待破解融资难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邹坚贞|北京报道

  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跨越千亿美元大关,和美国、日本共同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千亿美元俱乐部”。

  在中国企业近年来日益高涨的“出海”投资热情下,9月初,商务部公告称,今年10月6日起,据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除一些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未来中企境外投资都将采取备案制,商务部不再对其进行核准。

  同时,社会各界也对中国企业的“出海热”进行了冷思考,有人直言“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景广阔,然而同时也陷阱密布”。

  10月23日,央视财经《对话》栏目邀请了多位政商界权威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企走向世界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有媒体报道“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近千亿,70%的投资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的说法,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现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会长张国宝表示“无法认同”。他说在他看到的所有资料当中,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数字。而曾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现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的姚景源也对报道的数据提出了质疑,“在我的调研当中,看到了更多的走出去企业的成就,对于这些数字,我不认同。”

  但同时张国宝也指出,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肯定也有很多教训和失败的例子。

  日前,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扩大中国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并呼吁各界支持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该报告在分析了2005年至2014年期间发生的120起“出海”失败的案例基础上,指出了中企海外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国际化战略不清晰、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应对东道国政治社会关系能力、跨文化整合能力较弱等等。

  在对话过程中,曹德旺、刘永好等多位知名企业家也纷纷吐露中企“出海”的艰辛,并呼吁有关部门能尽快采取措施,更好地帮助企业“扬帆海外”。

  中企“出海”,

  面临四大困难:缺法律保障、技术标准不统一、体制和文化差异

  张国宝:企业“出海”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很多问题不光中国企业才会遇到,国外的跨国企业也会遇到。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管理背景不同,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然面临着如何适应当地的法律环境、劳资环境、工会等问题。首钢曾经在秘鲁投资铁矿,一度陷入经营困境,就是因为与当地人的文化多有冲突。

  另外,据我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外遭遇的竞争有时并不是来自国外企业,而是来自我们自己企业的相互恶性竞争。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很希望有一个协调机制。过去政府也协调过很多,但是收效并不大。目前看来,这依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障碍。

  安洋: 作为国企,我总结一下我们在海外投资困难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海外投资的顶层设计。从1979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就陆续有了外商投资法、三资企业法以及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没有海外投资的促进和优惠法律或政策,只有政府的优惠贷款。另外,在海外投资的保护方面也是非常薄弱的,甚至是非常混乱的。有很多政府机构都在管,但权责划分不明确,出了问题,往往无人担责。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标准。我们现在的技术标准还和美国、欧盟不同步,以我们电力行业的技术标准为例,居然没有官方的英文版本。当我们的合作方或者所在国政府要求我们提供标准的时候,我们只能跟人家解释,这是我们自己翻译的,没有中国政府官方版本的标准。这也是我们在海外投资的一个障碍。

  第三个问题是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不完全接轨。例如我们有党委书记,在随行出国投资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给其安排一些别的职务,比如副总经理,因为党委书记的职务在国外无法对接。

  最后是文化习惯。倘若一位外国老板听说你回国参加工会的会议,他会感到十分恐慌,因为在海外,被要求参加工会会议通常意味着劳资关系出现问题。这些文化习惯的接轨也是一个大的障碍。

  融资难、担保难掣肘中企海外投资资金链

  张国宝:资金问题确实关系到企业海外投资的成败。我最近从巴西调研回来后也认为我们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融资难、担保难。

  我现在供职的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中,有些会员单位也向我们反映过。

  例如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建和泛海能源在印尼的电厂投资,我了解到,之前其已与某中资银行谈妥,投资方案谈成了就贷款。但方案真正敲定后,银行那边却说做不了主,报到北京,北京表示还得找人评估。最后是马来西亚的银行发放了贷款,人家认为这个项目挺好,印度尼西亚又缺电,又有购电协议做保证,项目本身做担保,最终解决了资金问题。

  另外一个是担保,现在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但中信保担保需要排队,因为它多少有一点财政的贴息,财政是它的出资单位,所以要财政部审查,因此有额度限制。

  今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阿根廷的时候,有中企跟阿根廷的石油公司签了约,向其出口两亿美元的装备。当时国内的银行与中信保分别答应了贷款和担保,但到现在也没落实。中信保的理由便是担保额度已经用完。

  刘永好:资金确实是海外投资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以前我们都是经过中国政府批准,银行经过严格的审核给予我们集团一些贷款。但是拿出去用还是有很大的困难,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换汇成本非常高,拿出去以后,人民币换成美元,美元到当地换成当地的货币,然后又换回美元汇回来,折合一下,汇率损失至少在0.5%左右,损失还是相当大的。

  第二个困难是贷款的审批程序往往很长,我们国家要审批,投资项目所在国要审批,汇回来又要审批。经常的情况是,这边等米下锅,那边没钱了,压力非常大。

  外汇储备买美债,也可买中企债?

  姚景源: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是4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在我看来,我们的外汇储备可以更多地支持企业走出去,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我们现在有条件,我们能购买美国国债,那么将来有可能的话,为什么不能买自己的企业债券呢?

  曹德旺:我认为国家不应该动用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全称叫国家安全储备,这笔资金的一个定义是经常性项目收支往来的盈余,就是出口收汇减去进口付汇的差额。外汇来源很多,包括国家发债、企业发企业债、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等,这些收入是资本项下的收入。

  为什么那么多外汇要拿去买美国的国债,而不买工商银行的债券?因为从理论上,从法规上,他承认这笔钱大部分是资本项下的,因此要预备资本退出时用来支付。如果拿去投资,投资都有风险,一旦投资亏损是很危险的。据我所知,虽然外国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发展,但他们绝不会动用外汇储备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因此,我建议中国一定要冷静,不能动用国家的外汇储备,说白了那不是我们的钱,而且风险非常大。

  张国宝:我认为恰当运用外汇储备是可操作的。我经常在想,我们既然能买美国的债券,国内的一些企业,国企也好民企也好,有好的声誉,有好的项目,能不能让他来发债?美国的债券你可以买,为什么我们自己企业的优质债券不可以买? 但我们谈的使用外汇储备也不是无偿使用,同时安全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来讲,多数人都认为,现在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太多了,所以如何用好它是一个课题。怎么用呢?实际上已经在用,比如说成立中投公司。但我认为,即便成立了中投公司,跟4万亿美元相比,体量非常小的,利用好外汇储备单靠这个主权投资基金还远远不够。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责编:潘婧瑶、盛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