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在即,图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正在密切跟踪试验器。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摄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在即,图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正在工作。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摄
原标题:“小嫦娥”回家指日可待 飞控迎来最后“大考”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姜宁 祁登峰)30日晚间,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巨幅液晶屏上看到,深邃的宇宙中,“小嫦娥”——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正在沿着绿色的轨迹缓缓向地球飞来,即将为地月之旅画上句点。
自10月24日凌晨2点发射升空以来,截至30日20时,“她”已安全在轨飞行162小时。在近7天的地月旅行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精准操作,先后完成了两次中途修正、一次远离地球成像和一次地月合影。
“这次任务是我国飞行器首次绕月自主返回。前期的工作非常顺利,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对飞控来说,最大的挑战在最后一天。”探月工程三期测控与回收系统副总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告诉记者,“对测控而言,最关键的阶段就是再入返回段,最大的难点和亮点,就是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方式返回地球。”
据周总介绍,飞行器返回大气层时速度非常高,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比飞神舟船返回速度快了3公里/秒。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这种特殊的轨道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降能减速,确保飞行器返回顺利?此外,“小嫦娥”的计划返回着陆区对测控要求非常高,再入走廊非常窄,再入角只有正负0.2度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大于或小于这个角度,都不能正常返回。对于返回走廊的大小,周总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那么再入走廊的宽度就像一张纸的厚度。
严格的再入条件对飞控中心的控制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返回器如果“跳”得过高会偏离落区,“跳”不起来则可能直接坠入大气被烧毁。然而距地面60—90公里的高层大气变化无穷,受到黑天白夜、太阳风、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大气变化误差很大,需要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具备很大包容性。
面对这场严峻的“大考”,针对一系列难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前期的任务备战中集智攻关,先后成功突破掌握高精度的绕月自由返回轨道定轨及预报、跳跃式返回过程预报与引导、高密度测控协同与动态规划等多项关键技术;先后成功完成70多套各类方案、预案的研制工作;先后开展上百次联调演练工作和技术交流活动,确保夯实任务之基。在任务中,中心各参试岗位同步开展双想和推演工作,深入了解每一个状态、熟练掌握每一个操作、认真预想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故障,确保飞控工作万无一失。此外,中心还将应用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测量,新建深空干涉测量中心也将首次实时参加任务,以确保满足再入返回高精度轨道要求。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仰望星空,“嫦娥”的身影一步一步的清晰。再入返回关键一战就在明晚,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期待。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