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阳建 王敏)15年前,一部《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震撼了观众:湘西南美丽的景色、淳朴的山里人、真挚的心……
15年后,记者再度到访那村--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这里的一切还如电影里展现的一样。村子依然淳朴美丽,但村民却依然贫穷。那山,那人,那狗,无不期待新的发展和变化。
大园古苗寨历史悠久,建筑独特,保存着元、明、清及近代窨子屋300多栋。走近一看,砖墙纵横间的大量细节凸显了传统苗寨的沧桑、古朴和神秘。村长杨小聪告诉记者,村子里每一栋房屋都有记载年代的砖头,其中“福”“禄”“寿”“禧”四栋窨子屋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研究苗侗民族建筑的重要实物。
据文物部门考证,大园村的窨子屋大多数房龄在300年以上,最长已有850年。走进窨子屋,只见屋宇绵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房屋之间,既有封火墙相隔,又有铜鼓石巷道纵横交错。栩栩如生的门饰和窗花,更让窨子屋格外靓丽。整个大园古苗寨就像一个古民居历史博物馆,透过它似乎可以看到几百年前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整个古村落,倚山而建,傍水而筑。漫步在大园村,不禁想起《那山那人那狗》电影中的片段……随着时间推移,大园村如今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除了山水美景,大园村依然保留着尊重祖先的传统文化。每逢岁末,五谷归仓,村里都要组织一二十场祭祖活动,纪念和缅怀自己的祖先,祈愿来年家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表示:“大园古苗寨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更弥足珍贵的是传承了苗族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这些光环背后,一些让人痛心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在古朴的窨子屋群中,部分人乱拆乱建,破坏了古窨子屋的整体建筑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房屋因为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居住条件已明显恶化。记者跟着63岁的苏旭妹老人爬上阁楼看她的卧室,窗户很小,采光很少,没有风扇,夏天热只能硬扛着。
虽然乱拆乱建不应该,但当地村民也表示他们的无奈:窨子屋低矮潮湿,已不太适合居住,拆旧建新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此外,村落里一些院子已经杂草丛生,院落旁边垃圾成堆,臭气熏天……
缺乏资金修缮,也是窨子屋破败的重要原因。尽管当地民政、住建部门已对大园村150座窨子屋进行了修缮,但投入还远远不够。长久下去,这个有着独特历史风貌和浓厚人文氛围的苗寨古村落将会逐步废弃。
这样的无奈折射出我国传统村落应该如何保护的尴尬现实。在杨小聪看来,大园村一直没发展起来的原因主要是贫困以及贫困背后的保护意识缺失。据介绍,大园村有1219人,其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就有800余人,2013年人均收入仅一千元左右。这并不是大院村民懒惰,而是受地域的影响,当地有一句顺口溜“天晴三天遭旱灾,下雨一天成涝灾,进屋一头猪菜一头柴,有女莫嫁大园来。”
“由于贫困,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园村的那山还是那山,那人还是那人,那狗还是那狗。”杨小聪喃喃着。
记者在采访中深刻地感受到当地居民对村子发展的期盼。在他们看来,要切实保护好古村落和古民居,根本之策在于发展当地经济,让民众口袋鼓起来,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文化的意识才会增强。杨小聪说,希望外界更多地关注古村落的保护,更多地关注大园村的发展,实现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离开大园村时,难忘村民们淳朴的笑容,期盼的眼神,那是对脱贫的期待,对发展的期待,对变化的期待。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