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关于“天破”和“补天”的那些事儿

2014年10月21日07:49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关于“天破”和“补天”的那些事儿

  近日,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洞已停止逐渐变大,预计10年内臭氧洞将开始缩小。科学家称,臭氧层的逐渐恢复是由于一些国家逐步淘汰使用破坏臭氧层的人造氯氟烃气体。这份研究报告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

  到底什么是臭氧洞?为什么天上会出现这个“洞”呢?

  在标准状况下,如果把地球大气中所有臭氧集中在地球表面上,累积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虽然在大气中含量很小,但作用却很重要,它就像一条巨大的毯子笼罩在上空,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天然保护伞”。

  实际上,臭氧洞只是表示臭氧含量异常稀少的区域,而并非真正出现了洞。臭氧洞最早由英国人乔·法曼(Joseph Farman)发现。1981年春季,法曼和同事发现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面积较过去小了很多。此后3年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1985年他们在《英国南极勘探》杂志上刊出了该发现,并称之为臭氧洞。文章指出,这个臭氧洞面积约有美国领土那么大,臭氧总量减少50%左右。

  那么,什么导致了臭氧洞的形成呢?虽然尚存争论,但目前科学家们已基本取得了共识,臭氧洞并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碳化物(CFCs)等臭氧破坏物质造成的。

  氟氯碳化物即日常俗称的氟利昂,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又称“氟氯烷”或“氟氯烃”,被广泛应用于发胶和制冷剂等物品里。为什么它会对臭氧层造成伤害?原因就在于它所含的氯。在平流层的低温条件下,平流层冰晶云的表面会吸附氟利昂等含氯和含溴的污染物质,激发氯和溴的活性,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以上的臭氧分子,即1千克氟利昂可以捕捉消灭约7万千克臭氧。

  臭氧减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使大气对流层和近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的增加,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抑制人体免疫功能。此外,臭氧减少对许多动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还将造成气温升高,引起气候变化。所以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发现,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认识到“补天”已刻不容缓。

  1987年9月16日,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而1992年11月通过的哥本哈根修正案扩充了受控物质的种类,淘汰的日程也大大提前。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此次联合国的研究报告中臭氧层出现逐渐修复迹象的消息,对于国际联合行动共同治理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然而,臭氧层的恢复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际社会还须继续携手合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臭氧层这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保护伞”。(思静)

(来源:气象局网站)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