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黑洞”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新媒体电(记者陈弘毅)本该用于支撑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科研经费,近年来却屡屡成为某些人“中饱私囊”的财源。日前,“院士落马”“开房费走科研报销”“借壳圈钱”等词汇正伴随相关案例在网上持续发酵,引发广泛关注。科研经费究竟有多“万能”?记者为您盘点这些年相关案例中被贪腐的科研经费都去哪了。
去向一:赚“外快”
盘点这些年媒体曝光的科研经费贪腐案件,不少科研经费都成了课题负责人“中饱私囊”的财源。而国内高校教师目前较低的工资性收入,相关报销监管体制的不完善,无疑也让科研经费成为“灰色收入”。
一位985高校教师透露,多数高校教师工资性收入也就数千元,“不做项目,养家糊口都难。”有些科研项目负责人每个月都要让学生四处凑发票,为的就是保证在课题结题之前,将相关账户内的项目经费花完,甚至还出现结题之前“突击报销”的情况。“有的科研项目是用不完计划内经费的,但是多支取一些,‘外快’也就多一些,”该教师说。
去向二:“报销开房费”
科研经费有多“万能”?在相关案例中,私家车加油发票、洗浴中心发票,与情人开房的发票……统统都可以走报销途径“套现”,令人惊讶。
原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被爆出给情人报销火车票、打车票、住宿费等多种差旅费,并拿这些发票用作科研经费报销,最终被公诉机关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
不少网友都关注“厦大博导诱奸门”中据称是当事人爆出的一条消息“开房发票在国家课题费里报销”。若消息属实,当事教师不仅要在法律和师德面前接受制裁,更要为此在学术圈“抬不起头”。
去向三:“借壳套现”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爆出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李宁在“出事”前通过参股或控股开办了多家企业,并通过这些企业“借壳套现”,套取大量科研经费。
教育专家认为,由于科研项目属于“稀缺资源”,自然是社会资源越多、甚至“级别”和“待遇”越高的高校教师越容易获得重大项目。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经费开销的随意性太大,通过入股甚至直接成立企业“瓜分”科研经费在不少地方已成了一种“潜规则”。
据媒体报道,有些“壳”企业甚至挪用科研经费用来投资房地产项目和购买奢侈品、收藏艺术品,简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去向四:虚开发票
在不少高校周边,“开假发票”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福建一位高校教师透露,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劳务开支的比例很低,而社科项目又需要大量实地调研,“不给研究者相应的劳务报酬,等于变相激励大家去开假发票、用别的发票报销来换取费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校行政人员表示,目前科研项目重前期申报、轻后期结果;先垫付科研资金,再报销科研经费的模式也存在虚开发票的漏洞。曾有一项统计显示,某高校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不到一半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