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0月16日电(记者李伟 袁志国)金秋十月,易国珍正在蔬菜大棚基地忙碌着,刚摘下来的蔬菜将直接被装箱送往市里各大超市。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镇挖断岗村,记者看到,一排排二层特色小楼错落有致排列,家门前就是移民生产安置按0.4亩/人的标准建设的设施大棚菜地。
在村民王存兰家中,她告诉记者,村民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内安后靠移民,家中以前的地、房子被淹。如今,房子改变了,但是生活方式并没改变。因为政府帮助免费安装了大棚,蔬菜产量比原来好,年收入大概在2万元左右,比原来的收入多了。
对生态移民的问题精准识别才能精准帮扶,据十堰市长张维国介绍,十堰全市辖区均被纳入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范围,全市有贫困人口82万多人,十堰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移民后续最大的问题就是增收脱贫、如何稳得住。
挖断岗村生态移民走向脱贫致富之路,正是得益于当地精准扶贫工程。
据柳陂镇党委书记秦子胤介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村移民安置尽量坚持有土安置,政府先后投资1800万元在库周采取回填垫高的办法新造高标准大棚菜地380亩,又投资600万元建设高科技育苗大棚10000平方米。目前,已建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近360亩已经全部分配到农户。
近年来,十堰积极探索生态移民的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十堰还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
市委书记周霁带头包村包户“结穷亲”,全市组建驻村工作队1236支,3.5万名领导干部帮扶4.2万户贫困户。组织企业1154家帮扶贫困村943个,为1082个贫困村制定年度帮扶方案,为3.5万贫困户制定分户脱贫方案,各工作队规划扶贫帮建项目55349个。
同时,“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生态扶贫搬迁、金融支持扶贫等行动也在精准发力。
如何将贫困户融入产业中,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周霁表示,十堰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但十堰也决不走“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
十堰的精准产业扶贫将靶心瞄向了“生态扶贫”。如今,十堰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各个贫困县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郧县生态农业、丹江口水产业、郧西城乡旅游业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可以满足不同贫困家庭的需求。
精准扶贫同样离不开精准管理考核,十堰还首创建立了以扶贫开发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如今,扶贫开发被明确纳入县市区、市直机关综合目标考核范围,扶贫开发作为共性工作目标由市扶贫办负责对全市124个单位实施考核。
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1.7万人。为了南水北调,近年来,十堰完成二次移民18.2万,其中10万农村移民内安后靠,新建移民安置点249个,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