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国家级劳模杨长诗:他把一生献给建筑事业

2014年10月10日09:19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国家级劳模杨长诗:他把一生献给建筑事业

85岁高龄的全国首批劳模杨长诗拿着以他为原型的连环画。记者 罗斌 摄

  作为国家最早一批劳动模范,他发明的砌砖法曾在全国建筑业推广;作为老一辈建筑工人,他参与过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动物园等重点工程施工建设;作为一名皓首长者,他的心里总有一份浓浓的爱国情、爱市情。

  他叫杨长诗,一位85岁高龄,将人生中最宝贵的40多年献给重庆建筑事业的老人。

  10月9日,小龙坎正街快乐里社区,记者来到杨长诗的家。

  杨老站在阳台,打着太极拳。茶几上摆着一本泛黄的书,是1958年由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以杨老为主人公的连环画小册子。

  “退休快30年了,但重庆建筑业发展的点点滴滴,我始终记在这里。”杨老拍了拍胸口。

  从1950年,他21岁时进入重庆第二建设公司参加工作,到1986年退休,有一个习惯杨老36年从未改变——那就是翻阅并收看有关重庆建筑业的报纸和电视新闻。

  杨老说,由于家贫,1944年年仅15岁的他就从四川渠县来到重庆当泥瓦匠讨生活。解放后,他先后在沙坪坝人民公社、集体合作社等从事泥瓦工老本行,包括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动物园等一大批解放后修建的重庆地标性建筑,都留下了杨老的施工足迹。

  杨老说,上世纪50年代,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当时重庆有一大批基础设施亟待修筑,然而那时的建筑业技术非常落后,建筑效率往往事倍功半。

  “为什么不改进操作方式呢?”见到工友们在砌砖操作和铺灰分工中忙闲不均,劳动效率比较低,杨长诗开始思考新的操作方式。经过一次次操作试验,最终他创造性地使用铺灰机单人操作的新砌砖法,提高了施工效率。在随后的工作中,他还相继发明创造了“活动升线架”、“撮瓢铺灰机”等当时先进的砌砖工具。

  当工友们采用杨长诗发明的砌砖工艺和工具后,一名工人每天最高可砌砖3500块,比以前的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一时之间,以他名字命名的“杨长诗砌砖法”率先在重庆推广,而后在全国建筑业中都得到普及。杨长诗也因此先后获评省级、国家级劳动模范,成为全国最早获评劳模的榜样人物之一。当时的国家建设部门还专门编绘出版了一套以杨长诗为主人公,讲述他生平故事、工作经历、发明创造的连环画,以此鼓舞全国建筑工业者。

  虽然已经“成名成家”,但杨老依然勤勤恳恳奋斗在工作一线,扎根于重庆的建筑业。从学校、医院、桥梁,到码头、车站、住宅楼,通过他的双手砌起的建筑不胜枚举。追抚往昔,对于重庆建筑业的辉煌,杨老如数家珍:嘉陵江长江大桥、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老人说,虽然这些经典建筑的建设他没有一一参与,但作为一名建设者,他依然深感为重庆建筑事业奉献出宝贵青春的那份荣耀。

  提到现在建筑行业“三天一层楼”的施工进度,老人的神情变得更豪迈了。“现在的施工进度比我们那时快太多,质量也好,时代进步太快了。”杨长诗说,和他一辈的工友健在的已经不多,从前他们一起修建的建筑不少都已经拆除或翻修,不过看到现在重庆建筑业的日新月异,大家仍会感到自豪,因为这是他们奉献了一辈子的事业。他说,趁自己目前还能走动,他会带着故去工友的心愿,到那些安放了他们青春的建筑原址去走走、看看。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