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儿童村孩子们都是孤儿,急需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今年,马 新明分管民政工作后,他们二人又与SOS儿童村结成亲戚。9月16 日,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后排右一、右三)来到拉萨SOS儿童村看望 孤儿,并向儿童村赠送了文体用品。中国经济网记者苏琳摄。
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在家中。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入藏4年来,马新明认了10个亲戚。卓嘎是堆龙德庆县桑木村村民,丈夫早年去世,她独自养育两个孩子 。自从认亲后,马新明经常带着礼物到卓嘎家问候,帮助卓嘎解决困难。中国经济网记者苏琳摄。
中国经济网拉萨9月17日讯 (记者 苏琳) 雪域西藏,祖国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1995年,中央派出了第一批援藏干部。19年间,先后有7批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奔赴雪域高原,完成了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第六、第七批援藏干部中,有一对夫妻格外引人瞩目——马新明、孙伶伶。这对伉俪创了援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对援藏夫妻,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海外访学经历,第一对两届援藏……,而更让拉萨市民啧啧称赞的是,他们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和比翼齐飞、奉献边疆的大爱佳话。
相约拉萨 比翼齐飞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明确北京对口支援拉萨。
2010年2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全面加强对西藏的经济、干部、人才、技术、智力援助的工作,力争在2020年西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小康。
此后,全国的援藏工作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就北京而言,从第六批开始,改变了过去由各区县轮流派出援藏干部的做法,而是在全市范围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
“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不能满足于个人的舒适生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的马新明主动请缨,报名援藏。
“我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和身边的人:我有在云贵高原生长的经历,加上大学长跑队打下的底子,身体能够支持我;我喜欢西藏的蓝天白云、喜欢那里纯朴的人们、喜欢宁静的生活,凭着这种心境,能够努力把工作做好;能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马新明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在孙伶伶看来,丈夫无需任何理由,这不过是马新明奉献爱心的延续。自大学期间两人相爱以来,孙伶伶就认定:“跟着他,哪怕去当乞丐我也愿意。”
1991年,马新明、孙伶伶同时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俩人一位来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行政村马家窝子村,一位来自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大柳家乡,分别就读于政管系和法律系。俩人同为校长跑队队员,后来成为朋友。
渐渐地,孙伶伶对马新明有了了解。马新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彝族山寨,幼时饱受贫寒煎熬、辍学劳作的苦涩滋味,他放过牛、开过荒、种过地、伐过木、打过工……。两次辍学,是彝族村寨的邻居亲友省出买盐的钱、承担他家的活计,才使他重返校园。是从未谋面的社会爱心人士和希望工程的资助,支持他完成大学学业。
正是这种超乎常人想象的生活磨砺,成就了马新明坚韧正直勇于担当的品性,成就了他时刻不忘感恩和付出的大爱情怀。马新明靠着大学期间给刊物写稿、到家具厂打工、抄信封、贴广告等,赚取了微薄的稿费和生活费,他省下大部分钱用于资助村里上学的孩子、生病的老人,资助了几名希望工程的贫困生。“他从小受穷受累,但却不觉得他在受苦,因为他总保持着一股上进、奋斗、行善的爱心。”孙伶伶说。
……
恰好孙伶伶工作的中国社科院需要一位懂英文的援藏干部,精通英、日文的孙伶伶如愿与丈夫一起成为第六批援藏干部。
大爱无疆 情暖民心
“因为援藏,西藏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记忆,拉萨更是我此生魂牵梦绕的故乡。深深爱上西藏,它是我们神圣祖国最美丽的家园,这里的山水是那么壮美,这里的人们是那么友善。” 马新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为需要的人们付出自己的所有,让我感到人生的价值,感到此生没有虚度。”
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将他们的爱延续到拉萨。
“我们是马书记的亲戚。今年的藏历年、端午节,马书记给我们送来了米面。对我们可好了。”家住堆龙县东嘎村的其美和卓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今年马书记跟他们两家结成对子后,就想法设法抽出时间来看他们。并分别请两家人到他家里做客,其乐融融,宛如骨肉一家。
像这样结成对子的还有很多很多,尼木县尚日村、林周县阿朗乡阿布村、堆龙德庆县东嘎村等都有马新明孙伶伶夫妇的亲戚。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要去走亲戚;六一儿童节时,他们给孩子们送去新衣、文具和图书;教师节,给老师们送去问候和礼物。为了给学校建图书馆,他们到处化缘,选购图书。
阿朗乡中心完小的洛桑校长向《经济日报》讲起了一件看似很小却让记忆犹新的往事:有一次,捐赠的衣服和图书运抵拉萨,孙伶伶跑到货运站,找到卡车谈好价格,跟车颠簸数百公里土路,风尘仆仆地运到学校。对此心存感激,他说:“马书记、孙伶伶老师不仅慷慨解囊自费捐赠图书,还联系市教育局帮助学校盖起了食堂、操场,新修建了大门,是我们的大恩人。”
SOS儿童村孩子们都是孤儿,急需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今年,马新明分管民政工作后,他们二人又与SOS儿童村结成亲戚。六一前夕,马新明带领北京援藏干部来到这里,给孩子们送来喜欢的节日礼物,并带孩子们去看《文成公主》演出,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节日。北京的援藏医生们给孩子们免费进行体检和治疗;对筛查出的先心病儿童,联系北京的医院免费为孩子们治疗。为了给孩子们全面帮助,他代表北京援藏干部与儿童村签订了长期共建协议,让每个干部与儿童村家庭结对子,定期送去温暖。“这不仅是帮助孩子们,同时也帮助了我们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升华和洗礼。”马新明说。
2011年10月的一天,孙伶伶同拉萨市的领导前往海拔4300多米高的林周县阿朗乡调研。看到阿朗乡中心小学没有取暖设施,孩子们衣着单薄,她当即自费为阿朗乡中心完小、拉岗完小两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配置全套冬衣。
经过了解,孙伶伶发现拉萨市当雄、尼木等县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农牧区学校的孩子们都有类似需求,于是她和丈夫一道以北京未名基金的名义发起“温暖行动——为雪域高原学校捐赠冬衣”活动。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马新明孙伶伶的努力下,短短数日,北京未名基金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捐出3000多套全新冬衣。随后,11月30日,第二批1000多套冬衣的送抵尼木县帕古乡中心小学;12月23日,“京藏情?温暖行动”的第三站抵达当雄县宁中二小。
看着欢呼雀跃的孩子们,格桑老师说:“厚厚的冬衣温暖了孩子们的身体,也温暖了他们的心”。
著书立说 奉献才智
一对博士夫妇,告别繁华的大都市——北京,来到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不佳的雪域高原,夫妇二人说:“在这里,我们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将自己特长发挥到极致。”
2010年7月援藏以来,马新明先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兼任北京援藏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分管过商务、工商、交通、安居工程、雪顿节、铁路、卫生、旅游、宣传、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文联、科技、教育、体育、民政、环保、双拥及北京援藏等工作。在区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做学习上进的表率、政治坚定的表率、民族团结的表率、维护稳定的表率、促进跨越发展的表率、廉洁自律的表率,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马新明还挤出时间,撰写自己对西藏的思考,发表专著2部、编著10余部、文章随笔50多篇,共计200多万字。
曾经留学日本、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孙伶伶,是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10年7月作为援藏干部,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工作,2012年3月起任编辑部副主任;2013年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工作者,孙伶伶充分发挥个人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
她参与了拉萨市委托的重大课题“拉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与研究”,为拉萨市加强和创新对城镇、农牧区及寺庙社区的管理建言献策;负责拉萨市委托的《拉萨市法治稳市战略研究》重大课题,为拉萨市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主持《新时期援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在对口援藏工作20周年之际,总结经验和成就,思考问题和挑战,为今后援藏工作提供参考。
入藏四年,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个人主持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及有关部门委托课题9项,发表及结项成果近100万字。她作为执行主编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拉萨法治发展报告》蓝皮书获得“西藏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撰写的《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妇女政治法律地位的变迁》被评为“西藏社科院优秀论文二等奖”;撰写的两篇要情荣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西藏的发展变迁和成就,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