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风生
名人确实该起到道德示范作用,但别拿“完人逻辑”看待他们;在底线与道德高标之间,他们有着广泛的行为自由。
知名企业家马云的微博认证,跟环保有关,可这两天,他两年前在英国的狩猎之旅,却在微博上引发“不环保”的质疑,并迅即演变为一场口水仗。面对指责,马云辩解,这次旅行是为了动物保护而非娱乐。但这一说法,又被人批评无非是立着“环保”牌坊的“壕”消费。
有些名人,总自带“上头条”技能。拿马云来说,他去英国狩猎,在当地纯属合法行为,可照样有质疑声在候着他:驾飞机、开越野车去狩猎,这挥霍之举在环保词眼面前不“违和”吗?作为名人,这样做合适吗?
依我看,花钱到英国狩猎,这或许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但要说此举是挥金如土,却也谈不上。据了解,在这次狩猎度假中,马云和其他11名同伴花费了3.6万英镑。平摊下来,人均花费约3万元人民币。这笔费用,如果包括了租用一周度假城堡、雇佣4架直升机等开销,性价比应该说挺高的,未必算挥霍,且其消费水平跟马云所拥财富没什么不匹配。在多元化社会,只要收入合法,怎么花钱是种个人自由,无需过多置喙,除非涉及公共利益。
至于说马云等一行人的狩猎行为违背动物保护精神,那就有些认知偏狭了。实际上,马云等人的狩猎活动,并非偷猎行为。这场狩猎是由当地组织,无论是否具有商业性质,其过程都受到严格控制,如发生危险射击等行为,便可能被要求中止狩猎。此外,这次狩猎是为了对当地野鹿实行总量控制,并非无计划的滥杀,这也是解读马云狩猎之旅的事实基础。
当然,质疑声中也不乏有些道理的,如马云狩猎没必要打着“环保”名号,亲身打猎学到的是打猎知识,而不是“通过打猎保护环境的知识”。这里面,有认知歧异的因素在里面:在有些人看来,猎杀动物就是破坏生态,而国内的动物保护也多停留于“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但在国外,“狩猎也是生态保护的手段”观念很常见,定期发放狩猎许可证,对动物进行总量控制来维持生态平衡,并非新鲜事。
实质上,集结在该话题上的争议,其实也投射出社会观念水位的参差:其中有消费观念差别,有对动物保护的理解偏差,有对名人“示范作用”的预期,还有仇富心态下的主观判断。对马云来说,这是作为名人该承受的一种代价;但成熟的舆论,也不会在“立环保牌坊高消费”的苛责里去煽动某种流行情绪。之于公众,迟早要明白一个道理:名人确实该起到道德示范作用,但别拿“完人逻辑”看事;在底线与道德高标之间,他们有着广泛的行为自由。
□魏英杰(媒体人)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