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开启“翁牛特模式”——内蒙古翁牛特旗治沙探索与实践(上篇)
中国绿色时报8月13日报道(记者 王旭东 陈秀芳敖东) 翁牛特是蒙语,汉译为“诸王会盟之地”。
镜头聚焦科尔沁沙地西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这是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全国治沙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县。翁牛特旗沙地面积727.4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40.8%、赤峰市沙地面积的25.5%、整个科尔沁沙地面积的9.7%。人们说,赤峰境内,翁旗沙地有“四最”,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
为生存,翁牛特旗人与沙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以植树种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防沙治沙。翁牛特旗林业局治沙站老站长张国民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那个时候国家投入小,老百姓小打小闹,前边治理一块,后面又沙化一片,沙害越来越重。他还记得小时候常挂嘴边的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鸭子上房,白天点灯……”
创新机制,告别单打独斗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翁牛特旗被列入工程建设重点旗。
1991年,全国防沙治沙会议召开,翁牛特旗被列入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开发试验示范区。
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翁牛特旗又一次掀起大规模治沙的热潮。
……
再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翁牛特旗创新机制,在工程投入上冲破小农意识,形成国家、集体、公司、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林业、畜牧、交通、水利等项目资金,捆绑用于治沙。在工程布局上,打破乡、村、组界限,实行统一规划、规模治理。具体实施时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治理规模和难度较大的项目区,实行招投标造林,由旗政府统一组织专业施工队集中建设;面积和难度较小的项目区,实行先造后补,由个人独立治理,事后政府给予补助;个人不能独立治理的,将宜林地转租给有能力治理的公司或农户,实行合同制造林、股份制造林。
如此一来,群众、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目前,全旗参与防沙治沙的造林公司已有90多家,由公司和个人承建的治沙工程面积超过180万亩。
开路通渠,实行切割治理
“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这是翁牛特旗防沙治沙的最大亮点。”翁牛特旗林业局总工程师付广军告诉记者,穿沙公路的修通,既方便了沙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为造林治沙时人员通行、物资运送提供了便利。
穿沙公路到底啥样?8月2日,记者来到项目区实地感受。
汽车沿图哈线(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召哈图独贵龙-示范牧场额日茫哈嘎查)穿沙公路行进,两侧是葱郁而茂盛的沙柳和柠条。同行的张国民说,4年前这里全是沙丘。“穿沙公路应该叫‘生态路’,它带来了绿色和希望。”
登上制高点远眺,项目区外围黄沙漫漫,与眼前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
那日线(阿什罕苏木那林高勒嘎查-珠日干格日嘎查)穿沙公路与图哈线平行,这是去年刚修的穿沙路,全长20公里,两侧新栽的沙柳、樟子松规矩地立在草方格子间,绵延数里。张国民说:“再过几年,这里就跟图哈线一样,看不见明沙喽!”
2009年-2013年,翁牛特旗先后开通了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都冷线、苏都线、罕都线、那日线7条穿沙公路,全长201公里。它们与西拉沐沦河、巴新铁路“联手”把境内的沙地分割成十几个片区。以公路为据点,向两侧延伸造林,全旗目前已构筑150万亩的绿色屏障。
以路治沙的同时,翁牛特旗引水入沙,开渠引西拉沐沦河水入老哈河浇灌沙地,建设新苏莫草原水库、示范牧场墩基、恩格尔等引水入沙工程,助力林草植被快速恢复。
适地适树,高效综合作业
飞封造并举,乔灌草互补。
“翁牛特旗在治理方式和树种选择上均有新突破。”付广军告诉记者,在治理方式上,他们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飞封造并举;在树种选择上,发展樟子松、文冠果等适生高效树种。
造林时节,治沙项目区两三个乡镇(苏木)同时进行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所栽树苗,除了樟子松、文冠果,还有元宝枫、沙枣、沙柳、小叶锦鸡儿、白柠条、踏郎等沙区乡土树种。
造林首先要保证成活率。翁牛特旗通过推广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大犁开沟、机械植苗、覆膜直播造林、设置机械沙障和植物再生沙障等技术,实现了造一片绿一片。
2011年,翁牛特旗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迎接了国家“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得到国家考核组的充分肯定。国内外媒体记者、科研人员来这里现场观摩,亚洲十四国荒漠化专家到这里交流考察……2011年6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绩。
截至2013年底,翁牛特旗累计完成沙地治理428万亩,全旗有林地面积52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37%。
故事还没有结束。记者了解到,翁牛特旗已着手编制《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与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2013年-2017年)》,准备再开通5条穿沙公路,以每年60万亩的速度继续治沙事业。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