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8月12日电(记者齐海山、周万鹏)与周围农田庄稼叶面枯黄不同,吉林省长岭县长岭镇马莲村农民任秀文的农田生机勃勃,几乎看不到旱灾的影响。正在田边休息的任秀文给大家讲起了抗旱“滴答经”。
原来,任秀文家的农田去年秋季安装了滴灌设备,在他的眼里浇灌农田变成了“滴答”农田。“春天播种后看着旱了,‘滴答’一遍,出苗后‘滴答’一遍,7月20号又‘滴答’一遍,这庄稼长得就是跟别人家不一样。”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一,长岭县旱灾面积已达8.7万公顷,占旱田播种面积的26.3%,成灾面积7.3万公顷,占旱田播种面积的22.2%。干旱较严重的农田玉米株高才1米左右,多数叶片已经枯死。
看着周围地块农田枯萎发黄,任秀文心里也非常难受。“这个时候正是玉米灌浆关键时期,也最需要水,这时缺水将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任秀文说,我们这里安装的滴灌设备今年可是出力不少,咱们家的地就没有旱过。
长岭镇副镇长王娜说:“这套设备八九万元,是国家无偿给合作社安装的。”一台设备能够灌溉七八公顷农田,任秀文所在合作社的130公顷农田里安装了15套这样的滴灌设备。
有了滴灌设备,再也不是亲戚朋友齐上阵的大水漫灌农田了,“这130公顷玉米也就需要七八个人,两个人一眼井,很轻松就能把地浇灌完。垄沟湿一半就行了,不仅浇灌质量好,还能节水。”任秀文说。
一家一户可安不起这样的设备,需要大家联合起来,土地集中起来,先进的设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瞅着竖立在机井前的电线杆,任秀文告诉记者,“滴答”一公顷农田用电的成本是200元-300元,而用柴油一公顷需要800元-1000元。
长岭县农业局副局长孙德峰告诉记者,大家都希望“滴滴答答”就能抗旱,但这需要土地流转及农田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同时农村灌溉水源井的“柴改电”也应提上日程。“要是都像任秀文这样看到旱了就‘滴答’一遍,咱们的粮食产量才能真正的高产稳产。”
(来源:新华网)